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

教育科研,勿为伪创新烧脑


●要让教师能够在自主的教育实践探究中做自己希望做的研究,激发其自身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通过教育科研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

□朱建人

笔者在与校长、教师的交流中明显地感受到,时下学校的科研风气变化真不小。一方面,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但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可推广的科研成果还是鲜见。其中最为深刻的印象是,追求教育科研的伪创新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这样的伪创新主要表现为:

一是“创新”标题,以期博取眼球。许多研究者并不关注研究的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一味着力于标题是否出彩。标题中往往关键词叠出,正副标题冗长,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一眼看去,貌似精深,实则虚空。不少教师称,此类题目是当下“立项”之敲门砖。

二是“创新”词汇,喜欢故弄玄虚。教育词汇创新由来已久,饱受诟病,时下更有变本加厉之势。许多教育科研项目本无多少新名堂,却非要生造些词句出来。正如魏书生所言,将“一堆萝卜”说成“若干萝卜之组合”。此类自欺欺人的做派直接导致了科研选题表述之谬误与方向感的缺失,却在当下的教育科研中比比皆是。

三是“创新”路径,杜撰思维导图。标题关键词叠出与词汇的生造,势必加大了研究项目界定的难度,因此不编出个烧脑的思维导图出来根本无法自圆其说。于是,所谓的科研项目便成了研究者笔下的文字游戏,八卦图式的思维导图屡见不鲜,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上述是时下教育科研伪创新最为突显的三个方面,其他还有操作路径背离教育科学基本常识之类,不一而足。与同行交流自己的感受后,他们也道出了苦衷:时下教育科研评审“卷”得厉害,若是踩不对节奏,跟不上时尚则必被淘汰。因此,题目须翻“新”,操作须刷“新”,成效须更“新”。如此生编硬造出来的“科研成果”,必定是空耗了参与者的脑力而一无用处的。

导致教育科研伪创新的深层次原因,或是科研管理制度与当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契合度存在问题。自上世纪末开始实施的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制度,曾经引领了一代代教师走上教育科研的专业成长之路。而一旦此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自主创新发展,则有必要对其作出与时俱进的改良,以解放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让他们自主地在自己所熟悉的工作之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追求科研实效,把教育科研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做到破解教育教学难题的实践中。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已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中对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这一举措将积极引导博士生在其专业领域深耕,不做“快餐式”“盲目跟风式”研究,鼓励产生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此类在制度层面解放研究者的做法,能否借用到基础教育的科研管理中来?

当然,伪创新研究与研究者的素养欠缺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许多时候,就如钱锺书先生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人的独立精神与创新思维需要有较为深厚的学识来支撑。内在的支撑力不足,就难免人云亦云了。相信一旦教师有了较为自由宽松的研究环境,能够在自主的教育实践探究中做自己希望做的研究,就一定会激发其自身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也一定会通过教育科研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从而促进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