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

莫让教师困于“文山”


□闫 学

最近与一位教师朋友聊天,谈到教师负担问题,他告诉我,真正让他焦虑和厌倦的不是备课、上课,不是管学生,也不是写论文、做课题,而是完成学校要求的一些规定动作。

这些规定动作包括:学科教师要有期初教学工作计划、期中工作小结、期末复习计划;班主任要有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家访工作记录、个别生工作计划、期末班级管理总结;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或部门负责人,也要有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如果你是班主任,又兼教研组组长或部门负责人,那可够你忙的了。更让他感到崩溃的是,汇报材料不是仅有文字就行了,还需要同时制作精美的PPT,PPT中插入音频和视频,文字、图表、照片、影像使材料绘声绘色,更具说服力。

感受到他的痛苦,我安慰他:“作为校长,我也要做各种计划与总结,包括基础建设、干部培养、教师培训、经费使用,以及很多临时性的工作。PPT当然也是不可少的……”

听我这么一说,我俩都不由得笑了起来。

尤其是到期末,一盒又一盒的台账、一堆又一堆的文件,成为我们曾经“做过”这些工作的证明。

有一位校长朋友告诉我,考核机制中有一条款,要求学校制订青年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某年年末,学校迎接考核,这位校长在总结时,介绍了学校选拔培养青年干部的做法,并当场介绍了几名新提拔的青年干部。

但最终学校还是被扣分了,理由只有一个:缺少青年干部选拔培养机制这份文字材料。

其实,这种现象早已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恶痛绝,他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67—68页)中写道:“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陷在写各种各样的计划、汇报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会来得越快。”

苏霍姆林斯基不容许教师的独立研究工作变成写官样文章,尽可能少让教师拟计划、写提要、做总结。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无须撰写其他文字材料。放在今天,这是难以想象的。

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好好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想想:哪些工作是教师必须做的,哪些又是没有必要做的,只是空耗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学校需要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但一定要采用某种固化的东西才能达成吗?一线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向上级管理者汇报,但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吗?

如果说要“留痕”可以理解,可是用音频和视频,以求“生动活泼”,这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其实,这些所谓的“处处留痕”并不能得到确证,只能借助材料中的一些数据让人“领会”一番。因为,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也很难量化……

况且数据也有可疑之处,其采集方式并不科学,也可能掺杂了个人的主观倾向,而获取数据后是否被有效解读也很难讲。

教师本身由于知识背景、专业领域及兴趣志向等都各有不同,因此他们的专业发展、素养提升的路径在共性的基础上,也有个性化要求。

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在家庭出身、天赋秉性、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精神发育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尤其是一些难教的学生,教师在这些学生身上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让每位教师统一撰写总结汇报材料,这种管理方式就是目中无“人”,既没有关注教师,也没有关注学生。

这些年,我审读过不少教师的书稿,其中不少文字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一线教师的思考、研究、信念和坚守。

但有些书稿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仔细阅读之后,却发现是各种汇报材料杂糅教案、论文、案例和研究报告所形成的文牍主义泥淖。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些粗糙的、经不起推敲的文案材料耗费了教师的心神,浪费了他们本可用于学习和休息的宝贵时间,使他们无法开启创造性的工作。

诚然,教师并不是不需要他人的督促和自我的总结,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向同行交流分享经验是必要的。那么,就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素养,考核教师的工作效果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校长,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我从不要求教师撰写非必要的总结和汇报材料。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不允许教师念稿,不要求教师上交文字材料,他们只能结合PPT脱稿演讲,以锻炼自己临场发挥、组织语言、表达思想、互动交流的能力。

起初,有几位教师很不习惯,但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锻炼之后,逐渐变得从容且自信。

我对教师撰写材料没有硬性要求,而把精力主要放在备课、上课和学术研讨上。几年来,在真实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在各种平台发表论文的数量惊人,有的教师还出版了教育专著。这让我非常自豪。

事实证明,当教师心中燃起热爱之火,智慧就会开启。他们需要的是宁静、休息、沉淀和积蓄能量,从而能够精神焕发地投入到新阶段的工作中去。

(作者为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