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类似“乡村希望书屋”这样的农村公益性教育平台,是其必要拼图。
□程振伟
《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一座房屋门口挂着一幅“今日宜读书”的书法作品,这是由村里的留守儿童书写的,稚嫩中透着童趣。今年暑假以来,从大别山脚下发端,这样的书屋从无到有,在湖北渐次铺开。
当下,一方面,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和软实力都已经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乡村,学生数量锐减,父母陪伴缺位,手机甚至成为“电子保姆”。此前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67.3%的家长反映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已严重沉迷”。最难之处在于,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却没有多少有效办法。
2021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则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而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在乡村,这些政策需要更好地落地执行。
湖北省正在推广的“乡村希望书屋”,是在帮助乡村学生从手机“黑洞”中挣脱出来。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指导、陪伴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互助小组,一起做作业,一起踢足球,一起做手工,一起练习书法,课余生活得到充实。
乡村有着丰富的、取之不竭的乡土资源,在读绘本、听故事、参与体育运动之外,可以带学生们开展研学活动,体验非遗项目,参观消防站、科技馆等。这些都能借助“乡村希望书屋”这样有组织、充满温情的平台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课堂。
乡村学生的未来,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独木不成林,乡村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类似“乡村希望书屋”这样的农村公益性教育平台,是其必要拼图。愿更多的公共资源利用起来、更多的公益力量充实进来、更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让更多的公益项目建起来、稳得住,帮助乡村学生从手机“黑洞”中走出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