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课堂理应多一些自由自在


□宁波市镇海区贵驷小学 胡晓玲

记得工作的第三年,初出茅庐的我承担了一次区级公开课展示。我十分紧张,反复试教,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教研员平时温柔又优雅,课后点评却犀利而直接:“看得出课堂环节经过精心设计,但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一点也不自由。”

我蒙了,找来课堂录像细细察看:整堂课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表现得中规中矩,乖巧、配合,像我操控下的提线木偶。

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我是“新手上路”,上课时,总担心时间不够、环节不能展开、学生表现“过火”、课堂纪律失控……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便不自觉地用各种常规去束缚学生,将他们引入我预设的程序,稍有脱轨,立即纠偏,毫不犹豫。

课堂需要自由吗?我陷入了思考:如果没有自由,课堂会怎样?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安排,被判断,被限制……他们对课堂不再有新鲜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行为死板,表达的欲望越来越低,思考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平庸化,直至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反之,一些名师的课堂为什么能够“放得开”?因为他们营造了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自由的课堂上,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够被点燃,思维能够碰撞,精彩能够迸发,往往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拍案叫绝的课堂生成。

“自由自在”似乎与课堂应有的特性,如严谨、严肃背道而驰,却是课堂生成的源泉所在。

于是,我着手尝试“自由自在”的课堂,首先从组织形式上着手,时不时地变换学生的座位。

假如这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我便让学生四人围坐;假如这节课要辩论,就分出两大阵营,隔着过道对峙;假如课堂是朗读会的形式,就把桌椅围成一圈……

我上过一节观察水果的作文讲评课,写同一种水果的学生坐在一起,人多人少都没关系。在只因有共同的喜好而聚焦的氛围中,作文评改的效果大大提升。

自从搬入新校舍,换上了更为轻便的塑料桌椅,课堂上的位置变动就更频繁了。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要“动”起来,不能总是安静地坐着,开火车朗读、小组交流、预学检查……得要节奏感十足又有效率。

还有那些多动的学生,既不能过分约束他们,又不能让他们打扰别的学生。我大胆地让他们坐到最后一排,让他们好好利用教室后面的一大片空地。如果上课的时候闲不住,可以起身散步、小憩,甚至躺下放松,也便于我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好几次我在课堂上提问时,小叶就在那里举手答题,小董也在那里蹦蹦跳跳,将课本里的字词句用肢体语言诠释出来。

当然,形式的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学生只有真正能够在课堂中表达想法,才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由。

我让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下问题,按小组轮流上台展示。

简单的问题邀请同学回答,有深度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整堂课我们都在围绕问题思考,问题成为推动课堂的关键。

后面几天,我们根据课文的特色从不同角度提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筛选、分类、解决问题。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提问和回答时的快乐。

后来,我试着把作文修改课、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都交给学生来主导,阅读课堂也经常将字词认读环节、小辩论环节、重点段落研读环节放手给他们展示。

我的课堂不再呆板单调,我的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听众。

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告诉学生:“要大胆地举手发言,无论回答出什么答案,都很棒。”这个意思我在一个学期里会重复好几遍。

如果学生答题不全面,我会先让他坐下,让别的学生补充,但最后不忘回过头来让他自己修正;学生回答错了,我也让他先坐下,经过思考,有了新的想法,仍有机会再次举手……

“试试换一个角度去想。”

“可以想得再深入一点吗?”

“抓住关键词再想想。”

……

我常常这样启发学生,肯定动脑筋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对与错,不以官方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的课堂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只要课堂氛围营造得轻松,以学生的天性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就不会害怕犯错丢脸,始终能自由思考、勇敢举手、自信表达。

随着年段的升高,我的课堂仍然小手如林,保持“百家争鸣”的盛况。

学生们从无知无畏,慢慢变得懂事,并且明白秩序和规则的重要,在课堂上会和我达成默契。

“自由自在”并不意味着课堂变成“无轨列车”,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实现课堂的“自由自在”,要求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节拍,并体现教学艺术的综合性,最终实现生命生长的“自由自在”。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