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作品辅读”推动课外阅读的意义与路径探究


●“作品辅读”能提升阅读成效。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方金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儿童阅读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学者、一线教育者的关注。“作品辅读”即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内容,将与课文相关的作品阅读融入日常阅读教学中,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它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一、“作品辅读”的内涵及特点

(一)“作品辅读”的内涵

从范围来看,“作品辅读”不限定体裁与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品都可纳入阅读范围。从主体来看,前期可由教师主导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后期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选作品。从作用来看,这一方法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思考深度。“作品辅读”以并行模式、逆行模式、循环模式为授课载体,教师可借助这三种模式开展阅读教学。

(二)“作品辅读”的特点

1.作品延伸,呈现拓展性

“作品辅读”将课文学习作为阅读教学基础,以课内文本的一个知识点、一个主人公、一个故事等为始,延伸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增进课文学习与作品阅读之间的联系。作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由此,“作品辅读”强调的重点不再是孤立的篇章训练,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作品互动,体现关联性

“作品辅读”将作品阅读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不仅实现了课文内容的拓展,而且形成了课文与作品在情感上的联结,让学生获得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将文本个体关联、整合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打破固定的阅读思维方式,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过程更加灵活。

二、“作品辅读”的意义与价值

(一)情感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作品,通过比较,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自主选择与课文学习相匹配的作品。另外,学生可在交流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同学分享收获。

(二)知识价值: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外阅读总量要达100万字,并要学写读书笔记。为更有效地实现学段教学目标,“作品辅读”通过阅读、梳理、交流、记录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在阅读、梳理的过程中,学生从阅读有限的教材发展到阅读更大范围的作品,不断增加阅读量,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同时在交流、记录中分享阅读收获,学生的听者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

(三)素养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提升思维品质。“作品辅读”使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再局限课文,而是通过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作品,重新思考和辨析课文中介绍的事物、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并且尝试比较不同文本中不同的描写手法与表达方式。

三、“作品辅读”的三种实施路径

将“作品辅读”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课堂时,可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安排相应的授课模式。在不同的实施路径中,课外阅读的作品会相应产生铺垫、辅助、延伸或欣赏的作用。

(一)先学后读,补充阅读

先学后读的阅读路径是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事物生成进一步认识。作品阅读和课文学习同时进行,作品能及时成为课文的补充,为课文内容作出解释与说明。这种补充型阅读模式是基于学生已有的阅读储备量,进而扩充课文内容,通过补充阅读相关作品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课文知识,适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课文。

(二)先读后学,奠定基础

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名著、古文体裁的课文阅读难度较大,学生较难理解内容、把握方向。先读后学的阅读路径能为其提供帮助。在课文学习前,先让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前因及人物联系,能有效减缓学生课文学习坡度。

(三)读学相辅,互助学习

读学相辅阅读路径的最大特点是实现课文与作品的交互关系,以课文为起始点,学生先学习课文再阅读相关的小说与散文,在了解故事背景或后续发展后,带着新的感悟再次学习课文,体会文章主旨。这一模式能帮助学生在作品阅读时解决课文学习中产生的相关疑惑,帮助其在作品中找到解读课文文本的新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