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针对特殊儿童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和家园共育策略,能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杭州市滨江区海康威视幼儿园 祝 烨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深入,幼儿园中存在不同程度认知、情感、社交障碍的幼儿普遍增多。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对特殊儿童,教师需作恰当分析与干预。本文立足幼儿园教育实践,以理论联系实例的方式,研究分析孤独症儿童在园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典型行为表现与分析

孤独症位列儿童精神类疾病首位,其症状非常复杂,每个患病孩子都有不同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需先了解孤独症,掌握他们的身心特质。

(一)社会交往障碍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方面有着实质性缺陷。一般而言,儿童到两三岁就会有情感意识,有一定的社交表情,但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往往有极大困难,他们不容易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不会“察言观色”,且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言语发育障碍

孤独症儿童不管是在言语交流上还是在非言语交流上都存在问题,因为他们在交流时表情少、语言少、动作少。

(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孤独症儿童兴趣范围比较狭窄,常常出现刻板重复的行为,主要倾向以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对日常生活。这类行为一般具有强迫性、持续性及固执性特点,但每个患病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刻板行为,具体体现在不同层面。

二、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统一

与孤独症儿童家庭沟通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直接影响。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等要素不可忽视,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要一致、民主,和睦的家庭是基本前提,日常生活中的不和睦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笔者抽样调查了园内的孤独症儿童家庭,他们的教养方式类似,家中除了父母还有祖辈一起帮忙照看孩子。祖辈会帮孩子代办一切,过分的满足和保护会抑制孩子语言和行为的自然发展,而父母认为孩子的成长需更多的尝试机会,在这点上和祖辈有着较大出入。

(二)生活环境较封闭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家人不愿让他人发现其不足之处,大多数时间让孩子待在家中独自游戏,缺少了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所以他们对同伴交往没有兴趣,在幼儿园也多为独自游戏。封闭式的环境会让幼儿在家中进行重复动作,加重刻板行为。

(三)家园理念不一致

家长对学校依赖较大,将学校教育看得尤为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希望能在短期内看到进步,但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不能简单地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更需家园合力、相互支持。

三、教育建议与干预措施

(一)家庭教育建议

1.改变教养方式,统一家庭理念

父母不光是孩子的抚养者,更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在教养方式上需作出改变,放弃原来的包办代替,以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融入其中。处理好家庭关系,加深亲子情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正向教养。

2.正确沟通训练,创造表达机会

纵观近20年孤独症干预方法的演变,其中越来越注重家长参与。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很多时候矛盾源于孩子无法顺畅地与同伴沟通,因此家长需教会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从听、看、说三方面入手,可以是讲故事、看绘本、聊聊天等,创造话题,寻找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将言语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3.参与集体生活,提升社会技能

改变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多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参与集体生活,为其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最好在健全儿童群体中生活、学习,用健全儿童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大量信息干扰他们,使其产生新思维的机会增多,加上年龄无大差异,心理沟通难度小,思维层次接近,碰撞兴奋点多,易刺激大脑。

(二)教师干预措施

1.多形式互动,建立安全感

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有多种形式,但有一个共通点: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沟通,和他们建立信任感,帮助他们利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个性化教学,提升参与度

孤独症儿童能力水平远低于其他幼儿,在常规教学中,他们几乎没有可参与的活动。因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考虑的是适合大多数幼儿能力水平的,这就导致了孤独症儿童的一些刻板行为被强化。所以教师可编制多样化的任务清单,设计个性化的活动,甚至可以让自控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完成任务,使孤独症儿童有效参与到活动中。

(三)专业干预

孤独症儿童还需接受专业机构测评和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特别是感觉统合训练。普通学校与专业机构的氛围和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在不放弃集体生活的同时接受针对性的训练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能力提升。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