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要求,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方金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以随文编排为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梳理和运用,又如何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本文将根据任务群学习要求,结合案例,具体阐释在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一、整合识字内容,走向意义积累
第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积累语言材料、运用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的最佳时机,但积累不是机械地背诵,更不是将语言材料与学习资源割裂而进行零散化地学习。基于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的固有版式,将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罗列、甄选重组,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
1.归类整理,揭示构字规律
统编教材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编排依照规律,在汉语拼音、阅读和语文园地板块分设识字内容,明示汉字造字理据。在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据了所有汉字的85%左右。有效融通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掌握相同偏旁、相同读音生字的规律,即可解决大部分的识字问题。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同类事物列举识字”这一方式,例如汇总同偏旁汉字,辨明一个偏旁的字理,就可以触类旁通地认识一类字。
2.精致复述,积聚字词效能
精致性复述是指在记忆的各信息项目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内在联系,如:由此及彼、由旧知新、聚合类化。认知心理学这一发现启示我们,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调用已知的信息资源,将新旧知识联结起来,用原有信息激活新信息,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效能。
统编教材在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等识字板块中以同音字扩词、积累反义词等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使已学汉字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或是借助已学汉字引出新字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语文园地中的识字板块与课文识字结合起来,有序列地集中呈现,让学生在专注识记和复述巩固的过程中对汉字形成有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丰富情境,加强语言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学习情境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当下生活,从不同角度创设,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1.联系生活,构设主题任务
第一学段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在单元主题统领下展开的,因此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起情感共鸣。源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对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有所了解和认识,二年级教材提高了对学习形声字的要求。为促进学生自主梳理汉字能力,让他们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可将知识学习与他们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汉字博物馆”为主题的学习任务,活动一是自主收集生活中的形声字并分类,活动二是多途径探究偏旁的由来和构形规律,活动三是设计宣传海报,将了解的知识用文字和图片进行展示。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完成了从认识积累、分类梳理到内涵探究的进阶式任务。
2.把脉问题,营造识字环境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面对大体量的识字、写字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出现同音字字形混淆,形近字错误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积累不够的问题。因此,根据这些现实问题在班级文化墙布置“字词驿站”,分设“音、形、义”三个板块,让学生真实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他们通过翻阅字典、回顾旧知、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了自己的问题。教师再利用教室空间为学生营造识字环境,通过易见易及、反复密集的视觉刺激形成“词语知识连续体”,培养学生形成主动、积极识字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词语积累习惯,提升独立读写能力。
3.注重语用,运用反促体认
当学生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后,通过前三个学期的积累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感知和发现汉字的结构规律,体会汉字结构的特点了。为了达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目标,在原有积累与梳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展、巩固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