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项目为驱动,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 冯季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教学指导体系纳入自身授课范围,在学习指导环节,其内容与要求更加复杂。如何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指导价值,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结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进行深度融合。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运用所学所知解决一系列独立或关联的真实情境任务,并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真实发生,在完成项目学习的同时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问题引领,明项目综合实践主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驱动性问题是整个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力,具有指向性、真实性、综合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以项目化学习案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为例,该项目驱动性问题是由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因病离世这一社会热点产生的。学生在对袁爷爷表示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惑:袁爷爷是谁?水稻的种植过程是怎么样的?稻谷是如何变成大米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分析、提升、甄选,将学生的疑惑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我们生活中每天吃的大米究竟是如何来的?
驱动性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提问,并将学生的疑惑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把所学知识能力真实运用。
二、精准导向,定项目综合实践目标
在驱动性问题引领下,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不同方面,制定项目目标。以《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为例,确定项目综合实践目标:
通过文献资料及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调查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家乡悠久的农耕文化,水稻来源、种类及生产现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观察水稻的植物学特性,学生认识水稻生态系统,了解水稻生长过程,增强观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等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参与校外农事劳动实践,体验水稻栽培管理,认识相关劳动工具,学习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体会粮食生产过程的艰辛,参与校内食堂劳动实践。树立学生爱惜粮食、尊重劳动者及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对家乡、对水稻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具身体验,探项目综合实践内容
将综合实践融入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通过开发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与力量,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将驱动性问题、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分解,分步引导学生具身体验。
(一)明确任务实施项目
在项目化学习实施中,核心主题是学习的线索,任务活动是学习的载体,学习任务和活动应紧密围绕项目化学习主题进行设计与安排,体现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项目核心主题指向学习任务,并充分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培养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以《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为例,教师根据指向性与侧重点的不同,设计了包括自主学习、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多个任务。
(二)搭建支架支持项目
持续的实践活动是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之一。项目化学习中研究问题难点突破的知识和方法储备及同伴之间的协同学习是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学习支架,支持学生开展学习。以《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类学习支架。
1.突破重难点的思维支架
项目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思维瓶颈,原因大多来自技术困惑或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可设计资源型支架和图表型支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2.激发参与的协作支架
项目化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协作,让每一个成员经历问题提出和筛选过程,有公平的机会参与讨论、协商和决策。设计话题型支架和活动型支架有助于学生开展协作,提升综合能力。
四、适时评价,促项目综合实践评价
项目化学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在学习中,应积极发挥评价引导作用,既为学生探究提供支架和工具,同时也将学生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将探究轨迹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发展探究能力。为更好地发挥评价引导功能,本次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前置,让学生能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式规划学习活动,更加明确学习的阶段目标与任务要求,优化学习行为,开发实践学习能力。在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学生利用作品呈现、技能展示、过程反思等方式开展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