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6月16日 星期

重构与贯通:打造素养指向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四级四类”新样态


●分层设计数学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李淑杰 刘 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评价方式要丰富,其中一种是课内外作业,从作业中可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有效设计数学作业很重要。

一、现状审视:数学作业设计需创新

针对目前数学作业品质状况,笔者对100位教师的作业设计方法、分层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作业设计方法照搬材料多,创新少,且作业分层设计欠缺。

二、梳理与贯通:优化数学作业的功能与价值

(一)横向梳理,凸显作业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数学作业仅有“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其实它还有以下积极功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责任心和毅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管理时间的能力。

(二)纵向贯通,体现作业系统性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有以下特征:强调系统思考目标、作业、教学之间的关系;强调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一致性,以及互补作用;关注作业目标的多维性和综合性;作业形式多样,个体与合作性作业相结合、口头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短作业与长作业相结合等。

三、重组与重构:优选数学作业设计内容

(一)模块重组,挖掘作业设计内容

1.单模块单目标,优选深度学习内容

在数学课堂,按照课时的学习一般都是一个课时一个目标,此时的知识模块是单一的,因此作业设计要突出优选,体现深度学习。

2.多模块多目标,优选高度融合内容

在对数学教材的学习上,笔者对整个初中数学的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优选高度融合的内容,实现模块重组。这一般在总复习课的作业设计中体现。

(二)设计重构,实现作业设计内容延续

1.重构连续性作业目标设计,关注素养

体现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连续性作业目标,指向以环境、内容、能力三要素为主要脉络的作业设计,依据认知层级单元渗透,并在每个要素的作业设计中体现连续性,关注学生数学素养提升。

2.重构连续性作业内容设计,重视能力

对某个数学核心素养或能力要素,用连续的作业内容设计来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解,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素材特点,灵活组织、运用,使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能力实践载体的教学素材真正体现“以课标为基准”的作业设计理念。

四、打造与提炼:形成数学作业设计新样态

(一)打造作业设计的“四级”模型

数学作业设计分布在四阶作业设计链上,对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基于对作业设计的创新认识,作业设计“四级”模型如下:

一级基础巩固: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内容维度,主要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这部分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基础巩固在单元内的每个课时都有体现,对课时内的各个基础知识点进行点对点跟踪整合。

二级能力提升: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维度,能促进学生基本数学技能的提升。这部分作业面向班级前60%的学生群体。

三级方法提炼: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维度,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体验、归纳和总结。这部分作业面向班级前50%的学生群体。

四级素养积淀: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目标包含“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和环境维度。完成这部分作业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同时需要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即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之“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作业面向班级前30%的学生群体。

(二)提炼作业设计的“四类”新样态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得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

模仿操作样态:在这类学教样态引导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属于“模仿操作型”。它一般直接运用知识点,只要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模仿教师提供的作业样本,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类作业适用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理解运用样态:在这类学教样态引导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属于“理解运用型”。它需要学生在理解知识基础上对其进行运用,并能对多种知识点进行“粗略加工”。这类作业适用于数学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

探究创新样态:在这类学教样态引导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属于“探究创新型”。它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能将课堂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类作业适用于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

项目实践样态:在这类学教样态引导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属于“项目实践型”。它需要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类作业适用于头脑灵活、敢于创新且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