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郑 杰
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做了一辈子的题,但有过命题经历的却很少。
命题之难,难在材料之发现。
一套规范的高三语文模考卷子,无论语基题、语用题还是阅读题、作文题,都需要材料。
材料要力求原创,不能被命题人用过。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一篇材料,上网一搜,曾被用过,只能舍弃。
材料中要有充足的考点。有的材料看似不错,但能考的东西很少。
材料还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即确保正确的价值观和立人导向。为了命题,我常去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古今名家的文集,寻找一些字数、内容都合适的文章。我自己有阅读的习惯,阅读之余,也会留意适合命题的材料,看到好的就做标记或复制保存。
可以说,找到一篇好材料,命题就成功了一半。
命题之难,还难在考点之挖掘。
命题者要对知识点有较强的掌握能力,比如,出一道文言文阅读题,就需要教师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文材料的解读知识。我会仔细研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梳理一遍高三总复习时需要落实的知识点,搞清楚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因此,我常常发现被一些复习资料忽视的重要知识点,而这些就成了命题时可以别出心裁的资本。
命题者要有材料研读的能力。命制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3道选择题),就建立在命题者对材料的深入解读上。如果命题者对材料理解只是粗浅的,试题会过于简单,或毫无逻辑。
怎么训练文本解读的能力呢?我的方法是归纳。我在平时阅读论文或论著的时候,自觉地把文章的要点归纳出来;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会提笔摘录或写简要的阅读心得。有些文章较难读懂,我会上网查别人的解读。
命题者还要有试题研究能力。命题者要把高考题做得滚瓜烂熟,不然很难抓准高点。我注意搜集各种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按照年份详细整理,构建了一个试题库。
我常常把高考试题反复琢磨,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这道题考查学生哪方面能力?从而加深自己对考试的体会。
模拟卷的题目未必都要做,但要大致浏览,知道在考什么,哪些试题出得比较好,可以留给学生做。
我有多次大型考试的命题经验,曾经创下一年命制13套试卷的记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常常带着自己的原创试题,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起磨题,每次都受益匪浅。
我误打误撞进了命题的圈子,发现了一个从未涉足的新领域,在职业倦怠期有了工作的劲头。我有所感悟: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光想不做,而关键在做,做得多了,想得越深,才会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