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究意义、融入生活元素的作业。
□缙云县瑞杰实验学校 吕雯静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对学校作业管理提出指导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布置作业要更加科学合理。要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很有必要。
一、整合各学科知识
《意见》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因此,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作业的教育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学科的整合,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围绕具体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逻辑进行结构化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
二、设计分层次、有弹性、个性化的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规定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相同作业。然而,这样的作业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巩固课内知识和提升课外能力也难以起到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精准把握学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次、有弹性、个性化的作业,提升针对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
三、增加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作业是在课堂教学后完成特定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训练,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能否通过作业有所收获,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差异和接受能力。既要避免学生因书面作业刻板,题目难度大而对数学兴趣减退,也要避免因作业太简单而浪费时间和精力。目前的作业大多局限于书面练习的重复,学生单调而枯燥地一遍遍巩固知识点,极易产生乏味感和恐惧感。而探究性作业具有丰富的内容、有趣的现实情境,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开拓创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应增加作业中的趣味元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更主动地投入作业中。
四、作业设计融入生活元素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运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应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现实角度理解课本知识,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将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是一条必经之路。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情境,设计实践操作类作业、口述类作业。这类作业不具备书面内容,学生压力较小。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