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教师应上下贯通,前后梳理,树立统整意识,设计学习任务群。
□杭州市星洲小学 王紫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每个单元以人文主题为学习情境,以语文要素为能力学习点,单元内部结构紧密而有序。教学时,教师应上下贯通,前后梳理,树立统整意识,设计学习任务群。本文以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为例,阐述散文诗文体下单篇课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一、梳理“要点”与“起点”,设计驱动性问题
教师在设计单篇课文学习任务群时,需融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清楚本单元学习要点,掌握学生学习起点,再确立本课的驱动性问题。
(一)课标导向,明确设计要点
笔者梳理、分析了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与本课相关的培养要求,进而明确该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导引,厘清层级关联
《荷叶圆圆》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隶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夏天”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本课需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的生活和课文描述的事物产生联系,以此读懂课文。
(三)学情关照,细化课时目标
通过教学观察和试教检测发现,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放手。但学生在理解词语及通过词语体会文本的童真童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需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充满趣味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拾级而上。
基于以上学情,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加入了亚运会吉祥物“莲莲”这个学习小伙伴身份,借此引出荷叶,并抛出驱动性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荷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多种方法,初步了解荷叶的样子和作用,一步步明晰喜欢的理由。
二、整合“情境”与“方法”,分解重难点任务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在确定学习任务群驱动性任务后,教师应充分解读课标、教材、学情等资源,以此为据设计多个学习子任务,分步突破教学重难点,确立项目活动。
(一)微课导入,领略莲之身姿
上课伊始,笔者以亚运会吉祥物“莲莲”相关微课导入,通过情境创设,用“莲莲”引出荷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真实体验,说说它的样子,领略莲之身姿。
(二)提取信息,寻找莲之伙伴
在“莲莲”的陪伴下,笔者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启发学生回答“有哪些小伙伴很喜欢荷叶”,并让他们说说“小水珠给你留下的印象”,再联系生活拓展“泪珠”“汗珠”等词语,让学生对文章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任务驱动,探秘莲之魅力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笔者是围绕“莲莲”带来的驱动性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荷叶”展开的,并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为范例,为学生搭好导图框架,让他们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迁移表达等步骤进一步感受荷叶的特点和作用,深入学习品析语言文字,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1.联系生活,细说体验
当学生说到小水珠喜欢荷叶是因为像躺在摇篮里一样时,教师可顺势追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摇篮吗?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让学生随文认识“摇”“躺”等生字,再借助身字旁的学习,加深对“躺”这一动作的感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展开想象,趣说画面
散文诗教学是充满美和情趣的,通过教师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与动作渲染,学生会自发地把自己代入到小水珠情境中,引发无限美好想象,并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出来,感受小水珠躺在荷叶中惬意的样子,真实体会小水珠快乐的心情。
3.迁移表达,巧说感受
学生思路越打开,想象出来的画面就越生动,情感就越投入。问题一转,“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会怎么夸它呢?”学生就有话可说。在自由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迁移运用“荷叶(大大)的,(滑滑)的,(软软)的”这样的叠词再次表达感受。这样层层推进的设计降低了学生说话难度,也使他们的表达越发立体、丰富且具有层次。
4.情感朗读,畅抒心情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了荷叶的特点。再通过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等多形式朗读,表达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学生愿读、爱读、乐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场域和学习氛围,最后借助朗读水到渠成还原故事画面,歌唱夏荷之美、夏荷之趣。
(四)生字复现,夸赞夏之美好
低段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认好字、读好文、说好话、写好字。因此,笔者巧妙地创编了一首由本课生字组成的儿歌,让学生在配乐朗读儿歌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在富有节奏的朗读中感受夏天美好。
三、融汇“语用”与“思辨”,实现任务群升华
一篇课文的教学,要任务驱动,要有构建学习任务群、实施学习任务群和整理学习任务群三个基本步骤。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特别强调了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主体地位。这种对主体性的唤醒和塑造,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成长。
(一)情境创设,“建群”有目标
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情境,一方面与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是个从头到尾贯穿整个任务群学习的大情境。《荷叶圆圆》围绕“夏天”这一主题展开,以具有时代气息的亚运会吉祥物“莲莲”为小伙伴,有利于促进学生丰富想象和发展思维。另一方面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语言情境,赋予学生真实的角色感和体验感。以任务驱动贯穿学教,在语言感悟中步步推进,有目标地探究、学习,不断结合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二)语言实践,“做群”有梯度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赏荷、探荷、赞荷”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基于《荷叶圆圆》第二、三自然段结构和表达方式相似的特点,笔者让学生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汇报中随机点拨,联系生活了解“停机坪”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词义,抒发了情感,使语言实践呈现梯度。
(三)思辨分析,“理群”有增量
思维的深刻性来自对文本中隐藏线索的发现。在最后梳理阶段,笔者设计了思辨性问题:“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中,“摇篮”和“停机坪”能交换位置吗?通过同桌讨论、汇报,进一步加深对“摇篮”“停机坪”“躺”“立”等字词的了解,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且富有童趣,也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发展思维,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让低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