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星期

“隐形资助”,让善意表达更有温度


●帮扶贫困学生是一桩功德无量的事,在日益注重个人隐私和自尊的时代,善意的表达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胡欣红

“100万元餐费偷偷打进学生饭卡里!”最近,因悄悄给学生发放餐补,湖南科技大学被网友羡慕地称为“别人的学校”。据悉,100万元餐补将分4次发放,每次将有2000余名学生受益。餐补无需申请,不公布名单,学校会根据学校食堂消费大数据的综合指数来确定,目的是在维护学生自尊的同时,给予学生帮助。

资助贫困学生,不让一个人因为贫困而无法完成学业,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在传统的操作中,通常是学生自己先提出申请,而后经过层层考核,最后才发放相应的助学金。为了让整个程序更加规范,往往还会加上一个公示环节。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很难不被泄露。曾经就有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因为没有将身份证等隐私信息隐去,受到了舆论的质疑。

帮扶贫困学生是一桩功德无量的事,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认定和资助,把好事做好,却并不简单。在日益注重个人隐私和自尊的时代,善意的表达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经济上捉襟见肘,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的贫困学生,会比较顾忌与同学们一起就餐,尤其是一些需要花钱的团建活动,更是能避则避,长此以往,难免导致自卑感产生。

时代在进步,让资助工作更有爱、更有温度,渐成共识。为了让贫困生感受到充满尊严的温暖,国内很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开先河,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行“隐形资助”。此后,河南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偷偷往学生卡里打钱”,获得了舆论的称赞。教育部也发布通知,要求高校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

大数据虽然不会“弄虚作假”,但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比如,男女生的饭量不同,餐费整体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喜欢到校外就餐或点外卖比较多,餐费开支可能并不高……对于这些情况,都需要加以甄别,否则救助工作就会发生偏离。

相比之下,此次湖南科技大学的大数据“隐形资助”做得更完善更精准。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疏漏,湖南科技大学颇费了一番心思。该校从就餐率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学生中遴选出餐均消费最低的3000名学生,且男女生各选1500名。这样一来,不仅校内就餐少的学生被排除在外,男女性别差异也得到了充分考量。在此基础上,对入围名单进行贫困生身份核实后再给予相应补贴,对特别困难的学生针对性地再行予以资助。而且就餐消费数据统计结果,还将作为贫困生评定与调整的依据之一。

这一系列组合拳,兼顾了资助的公平与学生的自尊,让善意的抵达更富有智慧,给其他高校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技术只是手段,此类做法之所以更有温度,是因为真的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才是其屡屡引发网友追捧的关键。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对学生的大爱。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