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星期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专业性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心理较为脆弱,必须小心翼翼地去呵护,相关教师应接受心理学的专业训练,简单粗暴地以训斥为主或者冷漠处理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避免的。

□李晓鹏

近日,“钱江视频”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介绍了一位教师如何艺术地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许多网友为这位教师的做法点赞,也让我心生感慨:在中小学教育中,如果有更多教师能够采取这种专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会避免多少悲剧?

这位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负责校内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天,该校的一名女生向她求助,“被某男生一直欺负,当众取笑、造谣,想死的心都有”。被欺凌的女生说,她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鼓起勇气来求助老师。因为她把事情告诉自己的爸妈后,只得到一句:别去惹他就好了。

女生父母的回答是令人吃惊的,这也是导致许多受害者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典型的错误回答。这种语气表明,父母把错误归结到了孩子身上。父母的这一回答,其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更何况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盆凉水兜头浇来:发生欺凌是自己的错,找父母求助还是自己的错。这种一把推开的冷漠感,让女生感到孤独无助,从而进一步封闭自己。

所幸,女生遇到了良师。她首先立刻肯定了女生能有勇气来找自己反映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求助行为能够获得来自具有权威地位的教师的肯定,有效地消除了来自受害者地位的“耻感”,让女生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也让她重新和社会建立了情感联系。在被报道过的许多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受害者因为受到伤害之后产生了严重的“耻感”,不愿意和他人沟通,或者在沟通之后得不到有效帮助而选择关闭自己的心门,最终问题得不到解决,郁结在心,一直到事态严重,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才惊觉,此时往往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位教师随后联系了肇事者的班主任,了解到这名男生其实也是家暴的受害者,经常被父母打骂,他只不过是把自己受到的伤害转嫁到了别人身上。这位教师于是组织了一次课堂实验,把男生请到台上,随机找来10名学生,让他们把带有否定意义的叉号标签贴到男生身上,又对他说出一些负面评价,让他对给别人贴标签的痛苦感同身受。当他感到难堪的时候,又逐一撕掉标签,并邀请大家一起来说他的优点。这名男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在这里,心理教师拒绝了标签化思维,意识到这名男生同样是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所以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教师应该十分小心,如果上来就给这样的孩子贴一个标签,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激化矛盾,使得他变本加厉伤害别人,甚至产生最坏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虽然会对肇事者进行教育,但往往是以直截了当的批评为主,不太注意讲究方式方法,缺乏专业性,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心理教师通过上述操作,让受到欺凌的女生确立了自我保护意识,让肇事的男生得到了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效果很好。

这才是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该有的样子。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心理较为脆弱,必须小心翼翼地去呵护,相关教师应接受心理学的专业训练,简单粗暴地以训斥为主或者冷漠处理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避免的。教育者的本分是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不要给还在成长期的孩子打上任何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