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星期

高学历主播,不“务”正业还是不“误”正业


新闻回顾 近日,《短视频直播机构中新青年群体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的一则调研结果引人注意。报告显示:年龄段20~30岁、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已成为短视频直播机构员工的核心构成部分,过半数短视频直播机构聘用年轻人数量占比超过50%。除了才艺主播、电商主播外,文化非遗、知识付费类主播也迅速崛起。

对职业的刻板印象该打破了

□夏熊飞

说起网络直播,不少人会带着异样眼光,认为无非就是对着镜头唱唱歌跳跳舞,抑或是边打游戏边解说,在他们眼中,直播压根就不是份正儿八经的“业”。如果顶着高学历光环当主播,更有可能会被人嘲讽“书白读了”“早知要当主播,当初何必上大学”云云。

其实这都是对直播行业、网络主播的刻板印象在作怪。如果说网络直播在兴起之初的确存在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主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等乱象及问题,但随着这一行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逐步加剧,直播行业已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市场规则、监管制度,从业者也从低学历者居多的单枪匹马,变成了大量高学历年轻人通过工作室、企业等模式规范化、规模化运营。

要知道,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用户当下及未来文娱生活和内容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直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拓展商品销路、丰富文娱生活、传播知识文化等方面,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网络直播行业还将继续呈现上升态势,大量商机、潜力有待挖掘。

网络直播看似从业门槛低,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同样离不开专业的团队、科学的管理、专业的运营,而这些往往是高学历年轻人所擅长的。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质,也是直播行业所极为倚重的。随着直播行业的不断细分及竞争的越发充分,未来占主导地位的将是专业的机构或企业,对从业者的文化水平、学历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高学历主播大概率会成为被争抢的“香饽饽”。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社会应该打破对职业的刻板印象。只有与时俱进看待包括网络直播、主播等在内的新事物、新职业,才能为年轻人成长就业创造更为宽容宽松的大环境,不至于让他们囿于社会偏见而在择业就业时自我设限。

新职业带来新机遇及挑战

□李 平

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虽然一些传统职业走向消亡,但更多的新职业应运而生。电商主播、宠物医生、私人理财顾问等一些新奇的职业,几年前尚不存在,如今却成了人才缺口严重的当红工种。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职业数达到1639个,其中净增了158个新职业,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和134个绿色职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新经济蓬勃发展,使新职业涵盖了制造、餐饮、建筑、金融、环保、新兴服务等多个行业。

毋庸置疑的是,多元灵活的就业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职业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就业途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类型更加多元,就业形式更加灵活,用工管理方式平台化、数字化,用工主体小型化”等特点。而新职业与新就业形式,又在不断重塑人们对就业的认识。

职业的变迁,让大学生们看到变化中孕育的新机遇。事实上,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心态是多元的,对新兴行业及新职业普遍持乐观态度,就业心态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此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面向年轻群体发起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青年表示接受新就业形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青年接受度更是高达七成。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新职业也有着一定的门槛。相较传统职业,新职业定位更为精准、细化,代表时下新业态的特定职业需求。比如说做个电商主播直播带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其职业模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卖货,还要兼具社交、互动、知识传播等附加功能,要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因此,年轻人光转变观念还远远不够,还须尽早谋划,自主学习、自我迭代,练就新职业所需要的新技能。

当然,新业态不能只“新”在业态,还需在保障从业者权益、完善相关资格认证体系、提升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从而让新业态更好地促进就业。

面对职场竞争当顺时应变

□郑建钢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受众的地位大大提高。原本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传播权,早已为普罗大众所共享。才艺主播、电商主播进行直播并不稀奇,文化非遗、知识付费类主播崛起也不意外。高学历主播频频亮相,网络扩音器加持下的直播热,与其说是不“务”正业,还不如说是不“误”正业。

数据显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自怨自艾的,有感叹生不逢时的,有选择啃老的。但也有懂得顺时应变的,比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大四学生、00后袁滨之前到成都一家建筑咨询单位实习,每月实习收入2500元,生活入不敷出,需要父母补贴。焦虑之中,她发现了养猪的美好“钱”景,成为一个养猪人。凭借一部手机,她将养猪短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仅3个月,袁滨的短视频就收获了数百万浏览量,进一步推进了养猪业务与市场各方面的紧密联系,把网络流量转变成养猪业增量,为养猪场带来上千客户和500万元意向投资。而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这几年,由于技术更迭、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疫情的催生,涌现出来的新热门行业与岗位为数不少,像跨境电商、直播电商、智能制造、数控编程、办公软件等,正是职场生态多元化的真实写照。

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一份职场调查曾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多学一种技能,就多一份未来发展可能。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与现实的切换也越来越频繁。除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最好还能同时关注到专业与新职业的相关性,为专业技能向外拓展奠定基础,以适应竞争新赛道。

高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人们顺时应变,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新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占得先机。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