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3月10日 星期

小学语文“资料袋”运用的策略研究


●巧妙利用“资料袋”,能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兰溪市实验小学 陈慧清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一个栏目——“资料袋”,虽占幅不大,但犹如百宝箱,“装”的都是和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资料:有介绍作者生平的,有补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学习方法的,有提供阅读链接的……它不但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让它在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只让学生读一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它,让它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惊喜。

一、课前学一学,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可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常规的预习当中,教师经常给学生布置类似标自然段、画生字词、读新课文等简单的预习作业,这些简单且重复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已没有新鲜感。那么,在预习时,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在预习时结合“资料袋”内容,带着提示逐步感知课文内容,甚至感知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习效率。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刚好碰上“十一”假期,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结合课文《爬山虎的脚》和课后“资料袋”,了解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假期七天,学生仔细观察了蘑菇生长全过程,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每天变化。有了这样的预习作业,笔者在教学“写观察日记”时也就更轻松了,只要在原有观察日记上让学生加入当时的想法、心情,再把变化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读一读,突破教学重点

教材编排的每一个“资料袋”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便要求教师将“资料袋”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教学中。

1.明确内容,让“资料袋”充当教学引子

一堂语文课,要想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有个引子。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时,笔者利用课后“资料袋”,让学生思考“高山流水”这一成语出自哪篇小古文,它蕴含着什么意思,并借机提问:《伯牙鼓琴》中谁和谁是知音?谁的琴技高超?带着问题学习小古文,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觉得小古文也没那么难了。结合课文内容去体会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情谊,可帮助学生理解这篇小古文更深层的含义,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适时出示,让“资料袋”点燃学习热情

“资料袋”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笔者正讲授“潮来时”的片段,有学生问,这么壮观的潮水是怎么形成的?笔者就让学生从“资料袋”中寻找答案。“资料袋”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潮水形成的原因。这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想目睹潮水的雄伟壮观,笔者趁机播放潮水的视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潮水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兴趣。适时出现的“资料袋”有效地补白文本,让学生将其有效地链接到课文学习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课尾回顾,让“资料袋”升华课文主题

精彩的课堂往往需要主旨的升华来突出主题。部分“资料袋”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或者是介绍背景知识,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再次阅读“资料袋”,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后“资料袋”,了解创作背景,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列夫·托尔斯泰,感受他对穷人“物质贫穷”的同情和对“精神富裕”的赞美。

三、课后品一品,激发探究欲望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提高语文素养。此时,“资料袋”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从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一本书,甚至一系列书籍;引导他们去自主搜集、探究,去学习更广博的课外知识。“资料袋”成了输送养分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学生输送养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时,当学生还在为英雄好汉——武松啧啧称赞时,笔者引导他们阅读“资料袋”。“资料袋”介绍了《水浒传》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写了什么故事,这激发了他们阅读《水浒传》的兴趣,甚至尝试主动阅读中国四大名著。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时,课后“资料袋”展示了法布尔及《昆虫记》的简介。学生喜爱昆虫等小动物,自然会对“资料袋”介绍的内容感兴趣,这也激发了他们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又如在教完《月球之谜》一课后,笔者再次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课后“资料袋”。“资料袋”中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月球上环形山的命名等与月球有关的知识点,通过这类补白文本,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不少学生在课后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成了班里的“天文达人”。

总之,小小“袋子”,看似不起眼,却有着大大的能量。无论是预习时的读一读,还是在课堂中和教材的有机结合,或是课后的拓展延伸,只要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袋”,相信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