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沙洲
今年5月,我在《站着说》栏目写了一篇讨论手机问题的文章,当时很多读者读了以后深表赞同,但有的读者感觉文章似乎言犹未尽,读得不甚痛快。
我想,主要原因是报纸篇幅有限。那么,本期我就接着这个话题再聊聊。
文章有反响,说明文章中的问题已经成了显性问题;否则的话,就算我说得再有理有据,观点都未必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尤其是一些较为超前的或没有形成一定舆论氛围的议题。
总而言之,智能手机的出现及其技术的成熟,在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教育领域已经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大敌。
我之所以敢下这样的论断,除了读者朋友有所共鸣,更多的是有大量事实为证——我们正处在一个战场,战争的目的是争夺手机。
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我见证了一对父女翻脸的过程。双方就是因为手机的问题而吵得不可开交。
女孩是初中生,手机里有她的社交圈子,这也许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全部的精神世界。
我也很理解这位父亲,现在的学生过早地承担很多东西:父母颜面、家族责任、人生抉择,这些都具体而现实地表现为学业压力。
要大幅削减女儿使用手机的时间,这也许意味着,这个女孩子的一部分生命将被剥夺。
一个小小的长方体高科技硬块,给生活打了一个死结——家庭矛盾焦点。这个结,无论是父亲、女儿,还是在座其他人,谁都没有办法解开。
70后和80后从小就被告诫:不要看太多电视,这既不长进,也影响视力。
然而,21世纪20年代,一家人躺在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时光,被镶嵌在相框里,被刻印在脑海中,再也回不去了。
家几乎成了一个混龄宿舍。一到晚上,父母、孩子、老人、客人……人手一部手机,一家人之间太少言语的交流。
仅仅五六年前,“电子毒品”的危害和学校周边网吧的治理还是热议的话题。眨眼间,学生们再也不用翻墙去上网了,人人身上都带着一家“便携式网吧”。
清晨,在杭州的公交车上,我看到穿着校服的男孩女孩,人人低头耷脑,着迷于手中的方寸,男孩玩游戏,女孩忙追剧,同龄人之间也甚少有言语的交流。
成年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进了地铁站,站上自动扶梯,总能听见一声温柔的语音提醒:“请站稳扶好,不要看手机或倚靠电梯,注意脚下安全。”
肇因在于近年发生的大量惨剧。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知道,沉溺手机引发的事故不是个例。受害者们属于“自己玩死自己”——走路看手机,脚下踏空,导致坠落、溺水、被货车碾轧……很多相关视频在网上流传。
也许是对这句语音提醒太熟悉以至无感,你仍然能看到不少在自动扶梯上被手机照亮的脸庞。
过去,很多人吸烟都有一个借口——没有“手势”(用手递烟、接烟、点烟、弹烟……)。现在,烟民人数大幅度减少,人们却在无聊的等待中依托手机解锁了新的手指技能,“手势”似乎锻炼得更加灵活了。
现象就先说到这里,回过头来再说教育。
教育的全民焦虑,不是现在才有的。打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人们就开始焦虑了,提出过很多只争朝夕的“战斗口号”。
我归纳了一下,“教育焦虑史”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第1个阶段是从恢复高考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两年中,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对高考没什么概念,有的人错过了,有的人是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大学。这可以称为“混沌期”。
第2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奋斗故事,号召人们向身残志坚的榜样学习,一部台湾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激励了很多人。
教师、学生、家长眼里只有“努力”两个字。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原因只有一个——不努力。但那时“鸡娃”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教育小孩只有两句话“作业做完了吗?”“考了几分?”
大多都是在“鸡自己”,所以不如称为“自鸡期”。
第3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在“自鸡”过程中失败的前几拨人,升级当了家长。他们总结:当年高考是因为自己某学科不行,其实补补就好了,自己错过了,绝不能耽误下一代。
顺应这种市场需求,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开启了全民“鸡娃期”。
第4个阶段是新千年后的第1个10年。培训机构已成烈火燎原之势,社会内卷程度进一步加深。但“鸡娃”群众发现一个问题:我家娃上了培训班,你家娃、他家娃一样也在上,闹了半天,我不还是没有优势吗?
可见,补单一学科的方式还是太落伍,关键是要打通孩子的“任督二脉”,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做题机器。
于是,新的、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出笼了,出版社开始大批引入国外家庭育儿书籍,教育界也响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从官方层面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可称为“育儿期”。虽然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内卷,但客观来看,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均对上一阶段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很多方面都走上了“正途”。
如今社会各界翘首以盼的00后人才,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第5个阶段是21世纪10年代。前几个阶段积攒的能量,在这个阶段统一释放,教育呈现高度内卷化态势。
在这个阶段的中叶,移动互联网出现了,依托网络4.0衍生出大量软硬件,知识和工具同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爆炸”,两股冲击波不断叠加,产生衍射效应。
一方面,无论对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不啻为一个福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人和农民生产的产品,可以避开“中间商赚差价”,通过快递小哥送入千家万户;同样,知识产品也不再需要“中间商”了,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的作用不复存在。
快递小哥可以把纸质图书送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更可以把各种格式的知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以光纤和光速,输送到每一个终端,无论这个终端是在桌面、床头、挎包还是裤兜。
再也没有人可以号称知识的拥有者,实现自主学习的障碍彻底消除。
金庸武侠小说不再流行,人们不再幻想拥有一部绝世秘籍。绝世秘籍到处都是,而且随时可得,甚至有很多是免费的。
然而,另一方面,“月之暗面”相伴而生。
人们不再有耐心完整地阅读一部书籍了,短视频、小游戏、表情包……通过手机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接受信息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获得快感。
在全民阅读这件事上,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因此,可以预测,新的10年,教育内卷方式又将发生巨变,并不会按照“开始内卷—进一步内卷—深度内卷—超级内卷”的既定路径继续往前。
加量加压并不能让人在内卷中称王,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恶果。
教师和家长们只要做好一件事,这件事情说起来非常简单,操作起来很多人又抱怨太难。我不说想必大家也知道,那就是——控制手机。
这个时代,我把它叫作“控机期”。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的早期。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打着类似“如何控制孩子使用手机”“控机宝典”等标题的图书会风靡一时。到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想要“卷赢”,关键任务就是控制手机的使用。
只要控制了手机,哪怕没有发生经典意义上的“学习”,玩也能玩出泥土的香味、奔跑的快乐。谁控制了手机,谁就控制了未来。
到那个时候,人们会总结出很多合理、科学地使用手机的方法,通过权威部门的制度约束、教育专家的技术指导,有条不紊地学习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