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8日 星期

诗是什么?儿童为什么要学诗?


□本报记者 张纯纯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近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童诗教学与写作研讨会现场,一堂童诗课上响起了流行歌曲《菊花台》。

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是这堂课的执教教师,他说这首歌里藏着“写诗的招”,让台上的学生们唱了又读。

“就是要不断地嚼着嚼着,你才能学会如何读诗、品诗、创造诗。同学们,请你们好好想一想,笑容怎么能够泛黄?心事又如何淌?影子为什么可以剪?”

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灵气:

“两个熟悉的词放在诗歌中可以产生新鲜陌生的感觉。”

“写诗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写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写诗就是无中生有。”

……

“‘第三只眼睛’看到的事物,往往同现实中的事物不一样,它常常会发生变化,变得说像又不像,说不像又有些像。”在著名儿童诗诗人王宜振看来,学生们所说的“从熟悉到陌生”“无中生有”的变化正是因为诗人睁开了他的“第三只眼睛”。

王宜振认为,儿童文学中的小说、童话、散文往往是描述外部世界的,而诗歌则是描述内心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就是诗人的‘心眼’,它会带领你发现和创造诗意”。

“我是什么?”当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歌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宇娥第一次这样问时,东城实验学校303班学生们是这样定义的:人——女人——女教师。

但在廖宇娥展示了自己不同的表情包图片后,答案开始变得五花八门:“哭泣时的老师是条河,因为眼泪哗啦哗啦的”“生气时的老师是狮子,真让人害怕”……

“每个人都有‘第三只眼睛’,睁开它,你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我是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成为一首诗,最重要的是要想别人不敢想的,说别人不敢说的。”廖宇娥总结道。

如何睁开自己的“第三只眼睛”?该校西子文学社的学生们有他们的招。除了读诗、写诗外,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逛诗歌创作素材超市”。

“素材超市”里有秋天的凉意,于是他们的笔下就有了:秋天是什么/秋天是一封信/写给了走远的夏天/也写给了快到了的冬天。

“素材超市”里也有校园里的桂花树,于是他们写下了:小时候我常常想/桂花糕是不是从桂花树上掉下来的呢/现在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站在桂花树下/深深地吸一大口气/闻着浓浓的桂花香/就好像吃到了甜甜的桂花糕。

“小朋友学习写诗,一定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大千事物,不仅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而且要用整个心灵去拥抱事物,不断丰富和活出自己,你就会发现和获得更多的诗意。”王宜振说。

80岁高龄的台湾儿童诗诗人林焕章仍在坚持写诗,仅今年,就已经写了250多首诗。他既写山河湖海,也写路边的小猫,在等巴士的时候也能写上一首诗。对林焕章来说,写诗就是“玩文字”,无需考虑读者,但不可假情假意,写自己的心声就好。

“写诗有用吗?”有人提问。

“这是我常常被问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写诗一直在改变我。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我认为是变好了,希望你们也试试看。”林焕章答道。

王宜振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他强调学语文要从学童诗开始,“让学生去读诗、赏诗、写诗,这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小学是全国诗歌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校长董福寿说:“诗歌教育,教的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教养。目的不是培养多少诗人,而是给学生世界上最纯美的语言和情感,将诗意的种子植入更多的生命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