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29日 星期

以竹为“媒”,讲述中华文化好故事


□本报记者 汪 恒

去过浙江农林大学的人,大多会惊叹于校园的美:这所学校把校园建在了“植物园”里,校内竹子的种类也超过了200种。竹子及其背后的文化,正是学校的重要研究方向,多年下来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3年前,学校召集了业内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开始策划打造一门让全国大学生都能看到的在线课程——“中国竹文化”。

31人团队两年打磨

在课程组主要成员、学校竹类研究所副所长桂仁意看来,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其实学校已经“盘算”了很久。“竹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线下开一门课,最多只能有3~5名老师来讲,难免会有很多遗漏的地方。”桂仁意说。

恰好,3年前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食品安全”负责人楼程富来浙农林大交流,学校丰富的竹类资源让他印象深刻,随即便向学校建议,可以打造一门介绍竹文化的在线课程。很快,由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教授方伟和文法学院名誉院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牵头,名为“中国竹文化”的在线课程组开始组建。

小小一株竹,早已影响到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课程真正完整,还需要请“外援”。大家把业内各领域研究竹子的优秀学者“圈”了一遍,并逐一联系,说明来意、邀请加盟。让教师们惊喜的是,学者们对此非常认同,也愿意花时间参与。最后,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或高校的9名学者和浙农林大各学科的教师们一起,组成了31人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团队。团队结构上文理交融,涉及农学、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领域。

把这么多人聚到一起,课程组并没有想着“速成”,而是开始了漫长的打磨期。一般来说,公开课的文本修改完稿,短则半个月,长则3个月。然而,这门课的文本部分全部完成却花了将近1年时间。课程组成员、浙农林大副教授彭庭松回忆:“有的老师是第一次制作在线课程,大家就一遍遍地统一风格,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上找平衡。”

主讲日本竹文化等章节的浙农林大副教授任敬军,此前已经研究了日本竹文化将近10年。他最大的感受是,这门课程结构非常缜密。“在一门介绍中国竹文化的课程里设一个章节讲日本竹文化,是因为要了解中国,需要先了解我们在世界竹文化中的位置。日本又是除了中国以外,世界竹文化的重镇,具有代表性。”“这门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没有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力图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串起来,呈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浙农林大教务处副处长代向阳说。

“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切入点之一。作为通识类课程,我们希望课程本身也能展现文化的韵味。”桂仁意说。这门课程所有章节的标题都经过教师仔细推敲。比如“神州竹话”一节中“一日不可无此君”“无竹令人俗”等就出自曾几、苏东坡等人的作品。

线上线下联动成文化“信使”

“来,同学们看看,这是斑竹——”面对全国各地选课的学生,方伟搬出了学校收集的部分竹藏品。这是“中国竹文化”课程中直播见面课的场景。课程在网络发布之后,课程组继续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增加了4次直播见面课。“见面课,一方面会对之前线上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再增加一些视频里没讲到或不易讲清楚的内容。”任敬军说。同时,教师们还会在直播课上介绍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线上课程资源的建立,也让线下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面貌。目前,浙农林大的“中国竹文化”通识课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按照文理科内容,由两位教师分别讲授文化方面和产业方面知识。教师将同名的线上课程内容布置给学生课下学习,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时间。“上课前,对这一块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回到课堂上再接触理论知识,就不会觉得太枯燥。”该校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清梅说。在教师讲解期间,还会穿插5次学生的小组汇报,话题由教师提前拟定范围。李清梅在课堂上作过刨切微薄竹技术的汇报。“涉及物理切割、刻度、日照等技术上的要求,讲清楚相关内容需要自己认真了解过。虽然有难度,但拓展了知识面。”李清梅说。此外,学生们还会分批次由教师带去校内的竹韵堂和翠竹园等地参观。

据了解,今年“中国竹文化”课程的选课学校从前一个学期的6所扩大到26所,累计选课人数也从不到700人上升到4459人。除了省内高校,四川、吉林、安徽等地的高校学生也有来选课的。“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桂仁意欣慰地说。“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但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还了解得不够多。希望课程能打开他们的兴趣之门。”任敬军说。“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会制作英文字幕,把中国的竹文化介绍出去,在‘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发挥作用。”桂仁意透露。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