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12日 星期

义乌校园里的外国娃


□本报记者 武怡晗

“谢谢您,亲爱的老师。”在义乌市稠州中学教育集团的毕业典礼上,身着格子裙、扎着高马尾的郑世渼格外醒目。她代表904班上台宣读毕业感言,读完后向在场的教师深深鞠了一躬,并用韩语说了一声“谢谢”。

嘴角挂着微笑、讲话客气谦虚,15岁的郑世渼带着韩国女孩特有的温柔。如果跟她聊天,那一口流利的汉语,又会让人觉得她是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从最初一句中文也听不懂到初中语文统测考到全班第一,在义乌的13年生活,让郑世渼成了一个中国通。

稠州中学教育集团的前身是城南中学,它是省内第一所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格的初中学校。这几年,每年都有10余名学生从当地的五爱小学、经济开发区学校等升入该校。校长王华勇说,这些学生在义乌居住时间较长,会汉语,所以进校后与中国学生混合编班,随班就读,接受中国基础教育。

“每个外籍孩子都像是一本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我们多元的校园文化。”王华勇感慨,学校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相生相伴。最初只有一名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零星外籍学生入校就读;现在累计有百余名外籍师生来校工作学习,学校还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中学结为姐妹学校,并开设中德高中预科班,一批批学生通过交流项目赴德国就读高中。

走在挂满各国国旗的校园里,郑世渼有些舍不得离开。过去3年里,她爱上了中国文学和神话故事,光《西游记》就读了好多遍,她也和同学们在英语节上展示各种文化,在课余时间参加“五水共治”的社会实践,还到义乌崇山村细菌战纪念馆进行过调查……

“在义乌,大家都平等地对待我们,孩子的学习环境也很好。”说起郑世渼,妈妈郭美先有很多话要说。2006年,当时只有3岁的郑世渼和6岁的姐姐,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义乌“淘金”。

这些年,他们一直住在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作为当地有名的“联合国社区”,社区内目前聚集了74个国家的1300余名外籍人员。社区旁的五爱小学,就是郑世渼小学时就读的学校,她也是最早一批在义乌入学的外籍学生。

作为一所位于居民聚集区的普通公办小学,五爱小学规模不算大,却有着浓浓的国际范儿。走进学校大门,教学楼上“胸怀五爱、放眼世界”的校训就映入眼帘;行走在书声琅琅的学校走廊上,随处可见联合国、世贸组织、奥委会、G20等简介。学校橱窗中开辟有“中外学生才艺展示”专栏,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发挥、自由展示的空间。教室内悬挂着数十个国家的国旗,不少班级的黑板报都是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介绍……

学校现有18个班级826名学生,其中外籍学生就有20人,分别来自德国、韩国、墨西哥、马达加斯加等13个国家和地区。副校长金婷婷说:“最多的时候,学校接纳六七十个外籍学生随班就读,占了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有人说就像个小联合国。”

这么多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同处一室,交流沟通、理解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五爱小学专门开设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课”,内容包括经典诵读、民乐、书法、国画、武术等。这不仅让中国孩子扎根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也让像郑世渼这样的外籍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中国的情感。

(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