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5日 星期

为什么一线教师越来越不相信专家?


□蔡 伟

与中小学教师闲聊,不止一次听到他们吐槽这个专家那个学者,甚至断言:“当下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专家的问题。”

最近又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中学名师的文章,题为《为什么专家每次给教师讲座,总要使劲批评教师呢?》。文章列举了诸多的案例,不客气地指出:“台上嘉宾讲座以批评为主,是一种套路”,“讲座嘉宾批评这位教师、那位教师,我倒觉得他应该先批评一下自己。因为他滔滔不绝地说了那么多,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跟没说一样”,“最可怜的是台下的听众,浪费时间和精力听了一大堆无聊和无用的东西”……

请不要埋怨教师们言语的刻薄,我们的专家学者有着各种头衔,但确实需要反躬自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损害甚至阻碍的作用?当然,没有一个专家学者会在主观上带坏头,但坏的影响确实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主要原因有四。

1.跨行而无知。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有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面也许相当出色,其他领域就不好说了,但某些专家的胆子很大,什么领域都敢涉足,而且敢于不懂装懂,结果是:有的教师信以为真,误入歧途;有的教师半信半疑,陷入混沌;有的教师坚持真理,嗤之以鼻,甚至从此不信专家。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像上文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在白白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专家的不当言语影响部分教师还不打紧,如果受政府部门重托,起草教育方面的标准、纲要、政策,那就会彻底将教育导向错误的方向。

2.不学而无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细分更为突出。因此,一些需要专家的地方,诸如讲座、评审、起草文件等,涉及方面和对象较多,还得考虑节省成本,限定使用某一领域的专家会有困难,必须要邀请一部分领域外的专家。

而专家一旦接受了跨行任务,就得认清自己的不足,虚心认真地补课,起码不出现基本的认知错误,贻笑大方。

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就应该老实承认。笔者曾经搞过“混沌理论”与“预见性思维”等研究,很欣赏一位专家在我的申报书上的留言:“从未研究过混沌理论,不敢妄评。”

而另一位专家的留言只能让我啼笑皆非:“当下都注重生成,你却强调预设,这是不是不合时宜?”原来这位专家连“预见”的概念都没搞明白,居然将它等同于“预设”。

有一位教育学硕士撰写了研究“翻转课堂”的论文,结果在答辩的时候某专家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评价:“课堂怎么能翻转呢?立论就不对啊。”答辩学生差点被雷倒。好在此时另一位学科专家出来打了圆场,算是把此专家的“不学无术”遮掩过去。

还有一位本科生写了一篇论文《中学法书临摹研究》,结果他的导师将“法书”(又称法帖,用作学习书法范本的古代名家墨迹)全部改为“书法”,令此生吐槽多年。

必须承认,除非天才,一般专家只能在自己的专业上“专”,在其他领域存在盲点是正常现象。专家在其他领域里承认无知并不可耻,相反,“强不知以为知”,那么被人称为“砖家”就一点也不冤枉了。

3.哗众而无端。有的专家所学即是教育学,或者确实是学科教学论的专家,所作讲座的内容也是自己十分熟悉的,按理不该有什么问题。但他们在讲座时使用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言过其实等无端的手法,目的是炫耀自己或哗众取宠。

例如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视频,某专家为批判现代高考出题荒唐,居然将“广州起义第一枪是谁开的,第二枪是谁开的,第三枪是谁开的”的段子当作了某省高考卷试题,对该省高考命题组肆意讽刺挖苦,严重损害了该省命题组的名誉权。

这样的专家可能会让听众暂时上当,但听众了解情况之后,就会鄙视这种不专业的态度。还有上面那篇中学名师的文章中就提到有专家“竟然批评台下的教师通通不懂教育,是千古罪人”,这种夸张到歪曲事实的表达,无助于教育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更无助于教育的改革与进步。

4.偏袒而无行。有的专家不是没有学问,也不是水平不行,而是受某种情感与其他心理的支配,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相配的评价,作出了错误的论断。这种“无行之行”主要出现在对一线教师的评课或学生论文的评审中。

如某课程论专家,著有相关的论文论著数本,以其学问水平,评课当是小菜一碟。但令人咋舌的是,有时候他的评课大失水准。底下一线教师普遍看好的课,被他评得一塌糊涂。相反,一线教师眼中的差课,却被他捧上了天,而且还用这理论那理论来包装,说得头头是道。

一线教师始终也没想明白好课变成差课、差课变成好课的原因,以至于有的一线教师误以为这是个伪专家。事实是,这位专家在进行暗箱操作:因优秀名额有限,他只有把课上得好的教师打压下去,才能将关系密切之人提携上来,于是就昧着良心作出了颠倒黑白的评价。

这类问题在研究生、本科生的论文评审与答辩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比如,有的专家为了突出自己的学生,或为了对抗与自己有意见的导师,就大胆妄评,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以上提到的四类专家,还算是学有专长之人,因为种种原因滥用话语权,而为人诟病。还有一类专家,并没有真才实学,他们能够成为专家,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例如,这些年媒体时常会披露这种现象,某专家因为学术不端或学位造假,被剥下了专家的画皮。这一类的所谓“专家”,如果任其在各种平台上胡乱指点江山,恐怕会让更多的人受其误导。

我在这里只想对所有的专家学者们提个醒:既然成为专家,掌握了一些学科话语权,就一定要自珍自爱,自重自强,慎而又慎。影响个人声誉的事小;误导广大教师,妨碍中华民族教育发展事大。

(作者为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