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东阳木雕作为民间雕刻艺术,已有千余年历史。而今,这项古老的技艺成了地方高职院校探索国际化的新桥梁。前不久,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雕刻艺术与设计国际班开课。这个项目吸引了21名来自非洲国家刚果(布)的留学生。
随着我省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据了解,我省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项目数量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在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我省更是有6所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教育国际化为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内涵提升的重要契机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职院校,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国际化探索。如今,该校在全球的合作院校有近50所,同时还有80余个海外实习基地。每届毕业生中,约有12%的学生有过境外学习或实习的经历。“国际化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涉外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浙旅职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严一平表示。
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副主任黄益琴看来,国际化探索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建设。“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优势专业通过合作办学,专业实力大大增强。中方教师通过中外教师共同备课、课堂观摩、赴合作院校深入访学等,师资水平也有了整体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近年来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广厦职院院长沈兵虎介绍,刚果(布)留学生项目就连接了学校所在地东阳市与刚果(布)的木业和木雕教学。“东阳的木雕和家具产业全国闻名。刚果(布)木材品种和资源丰富。项目一方面可以为刚果(布)培养雕刻家具设计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东阳的木雕、红木原材料市场,有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沈兵虎说。
“国际化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提升的重要契机。”在广厦职院日前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说,教育国际化,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加紧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留学生质量管理、合作办学拓展、校企关系深化方面有所作为。
从更大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还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中的重要一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大机遇。”国务院稽查特派员、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表示。
贡献中国智慧的“窗口”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高职院校已逐步由单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转向同时积极输出自身教育资源上来。“往往那些办学水平比较高的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动作更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楼敏盛说。
“国际化探索需要高校做好顶层设计,根据自身战略定位,想好诸如合作点、合作方式、如何长久维系等关键问题。”楼敏盛说。金职院就摸索出一种“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和卢旺达展开国际教育方面的合作,并始终和政府、中方企业等保持良好关系。浙旅职院则通过设立中俄旅游学院,招收俄罗斯本国学生,在培养精通汉语的旅游人才同时,也输出中国旅游教育标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则选择了积极承接援外培训项目,不仅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也反过来增强了自身教学的国际化程度。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走出去”往往和国内优质企业、产品的“走出去”产生了更紧密的关联。“产教融合正在延伸到国际层面。校企合作的趋势之一就是从国内合作走向跨国、跨地区合作。”邢晖认为。“高职院校要看到企业的空白点。”楼敏盛表示。金职院在卢旺达的项目越做越大之后,一些中国企业纷纷登门,主动捐赠海外办学的教学仪器设备,寻求深入合作。又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义乌企业、西班牙企业共同筹建了中欧(西班牙)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学院,为当地华商提供电商培训等服务,让“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更好落地。
然而,高职院校的“出海”,多少面临着一些瓶颈。“现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单打独斗、恶性竞争、随意性大和过于注重形式等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任刘育锋表示。在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吴雪萍看来,“高职院校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中国的职业教育。而当前针对国际化的相关考核指标多是量化的,缺少质上的指标”。黄益琴则呼吁出台更明晰的指导性文件,以帮助高职院校进行更好的探索。同时,高职院校间也应积极抱团,降低海外合作的风险,提升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