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丹
“欢迎你成为一名‘小小探索家’。”连日来,临海市实验幼儿园迎来了许多新面孔。未来3年,这些新入园的孩子将在该园的“小小探索家”课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临海市实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在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上都处于萌发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缺乏对生活的关注、设计的创想、制作的兴趣。”园长黄志华介绍,为了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与探索,该园自2015年创办以来尝试摸索基于STEM教育的项目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小小探索家”园本课程。
“baby小厨房”、木工坊、织造坊、百果园、小动物养殖园……在临海市实验幼儿园,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是孩子们开展项目活动的场地。那么,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究竟从何而来?“项目活动可以基于孩子们的‘共同经验’,也可以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更加可以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碰到的‘真问题’。”黄志华举例说,大棚里的草莓每天要浇水,可现有的水壶够不着,于是孩子们便自主商量制作了一把合适的浇水器。其间,孩子们小组合作解决如何固定材料、如何使用工具等问题。在测试浇水器时,他们还遇到了水管不够长、水枪吸不上水等情况。“新问题的发生一环紧扣一环,连续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STEM教育实施的过程。”负责这一活动的教师叶星星说,孩子们在经历设计、实施、测试、分享等环节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提问以及如何质疑。
“事实上,项目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兴趣,尤其表现在活动前期。”黄志华告诉记者,由于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弱,同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在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对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记录、整理与反思,如“幼儿的兴趣点是否发生了转移”“是否有新的探究点生成”等。
在一次消防演习时,大班孩子在近距离接触消防车后,萌生了自己设计一辆消防车的念头。孩子们说做就做,围绕“消防车”的探究持续了整整27天。在第一个阶段,幼儿用各种方式分享与主题有关的经验,教师从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前经验”;在第二个阶段,孩子们自主分成了“制造消防车”“角色扮演”和“消防站搭建”3个实践小组,通过实地参访、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当活动进行到的第三阶段时,教师则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黄志华看来,孩子们能进行如此深度的探究,离不开教师不着痕迹的支持与引导。“与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有所不同的是,项目活动注重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始终保证孩子在学习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她坦言,这对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小小探索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从转变自身角色开始,从孩子的身前退居到孩子的身后,力求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们逐渐意识到STEM教育是一种融合教育,往往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单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为了准确地判断幼儿探究方向的价值,预测幼儿研究深度以及适时给予支持,他们把通识性的知识储备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该园教师还常常借助外力来延伸项目活动的内涵。黄志华说,在开展中班项目活动“world电影节”时,孩子们十分期待拍摄电影这个环节,但要布置一个电影拍摄现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十分陌生。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们干脆把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请进幼儿园,还原真实的拍摄场景供孩子们观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