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邵焕荣
“您好!欢迎光临。”在美食店门口,小服务员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医生,我的手断了。”“骨折,我已经帮你包扎好了,回去记得吃药。”医院里,小医生耐心地嘱咐着“病人”。“我想做个发型。”“好!”小美发师像模像样地拿起吹风机为“顾客”打造新发型,先用橡皮筋扎了个马尾,再选了几个彩色发夹固定发型,最后绑上了彩色绸带……每个星期,湖州市第一幼儿园都会安排半天时间开展角色游戏,孩子们扮演着服务员、顾客、医生、美发师等社会角色,不亦乐乎地模仿不同职业的生活。
角色游戏在于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成长。“角色游戏大家都在做,但要做好并不简单。如果只停留在‘扮家家’的水平上,孩子们只是摆弄摆弄玩具,那对幼儿的成长几乎毫无益处。”该园园长陈建华说,“我们要做的是‘升级版’的角色游戏。”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是陈建华和教师团队走出的第一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固定的游戏环境,教师和幼儿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她介绍,幼儿园结合课程内容和现有的场地条件,在走廊等室内空间设置了可供中班、大班轮流开展角色游戏的公共游戏区域,如娃娃家、医院、美食店、理发店、超市等。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实行分工制。幼儿园负责这些建筑的外部设施,各个班级则负责它们的内部设计。孩子们要把‘医院’打扮得像医院,而‘理发店’也要接近真实的理发店。”陈建华认为,这样一来,既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幼儿园多次邀请特级教师朱静怡等专家来园指导。同时,实行专题研究周期制,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全园的角色游戏展示研讨,两园区共计10个中大班各展示半天,全园空班教师都要参与观摩研讨。“每个班的角色游戏都有自己的亮点,通过研讨展示,教师们既能相互学习,又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陈建华说。
大班教师管利华说:“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定位,应该是以观察者为主,必要时才做一些介入与指导。”她回忆,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别的地方都热热闹闹的,唯有美食店无人问津。于是,她问孩子们:“美食店没有客人,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店里吃的东西太少了!”“可能是街上的客人不知道我们有哪些吃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她又问:“你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让生意好起来呢?”孩子们再次讨论起来。他们自主商量好对策后便立刻行动,以叫卖、上街宣传的方式招揽顾客,不一会儿,美食店就热闹起来了。
“角色游戏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要让孩子们玩出花样,就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带着他们‘走出去’。”陈建华告诉记者,幼儿园会定期组织孩子参观周围的超市、理发店和银行等,观察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交往用语等。此外,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幼儿园还会通过家长助教的方式,邀请医生、理发师家长入园,为幼儿介绍专业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和工作程序。
“我们期待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学会做一个小小社会人,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陈建华说。如今,角色游戏已经被纳入该园的园本课程之中。全园每一个班每周必须要开展一次角色游戏。同时,幼儿园还制定了游戏活动安排表,张贴在公共游戏区域的墙面上,从而明确各班使用公共游戏区域的时间,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