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免不了有挫折,比如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发生冲突,竞争中处于劣势,受到不公平待遇等。挫折来了,孩子往往有情绪,家长也很纠结。在我看来,失败、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只是当孩子在碰到失败、挫折时,作为家长应该科学引导、理性处理,必须意识到,输不起的孩子,将来也赢不起。
首先,要冷静对待。孩子成长的时候事事成功,不等于以后就有大作为。实际上,幸福人生不取决于成功,而是取决于人格。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追求功利的成功,而应该培育健全人格。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家长刻意打造的“荣耀”中,不一定利于人格发展,倒是不断经历成功与失败,有喜有泪,那才是真实的生活,才会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
其次,不宜过早介入。家长所谓的“摆平”不等于教育,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直面人生中的风雨。先让孩子充分体验,难过也罢,哭泣也罢,等有一定情绪体验后,再与孩子敞开聊聊。教育的艺术,讲究“知、情、意、行”的统一,引导孩子如何应对挫折,这是“知”;让孩子多体验,这是“情”;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这是“意”;恰当解决问题,这是“行”。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把挫折变成“挫折教育”,把“坏事”变成历练的好事。
最后,给予应有的启发与疏导。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困难面前特别需要家长的亲情支持。有时候孩子会钻牛角尖,家长要与孩子分析得失,吸取教训。有必要对孩子讲讲,凡历史名人,没有不经历失败与挫折的,从而激发孩子越面对失败越发愤图强的信心。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是都要等挫折来了再教育,平时就要与孩子多聊聊,让孩子认同“做人不可能没有挫折”的道理,引导孩子读读名人传记,与孩子聊聊身边熟悉的人的挫折故事,都利于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
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喜欢把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难,都与孩子聊聊。有几次,特地把自己的失败展示给孩子。比如:有一次去考研究生,我的英语很差,肯定考不上,但我还是去考,结果自然落榜;还有一次,我去申报评选特级教师,结果也没有成功。我觉得,我展示给孩子的,是屡败屡战的精神。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