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

论校家社无边界育人模式的创新研究


●校家社联动构建红色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夯实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实践根基。

□温岭市温中实验学校 王美燕

红色文化作为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如何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充分挖掘区域红色资源的独特育人价值,已成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温岭市温中实验学校为例,探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主场的“红色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彰显红色资源育人的独特价值。

一、联育人空间:构建红色文化学习新场域

以红色教育为载体,联动多元育人空间、丰富主题内容,是深化红色文化学习深度和拓展学习广度的重要突破口。学校通过馆校课程、线上直播等创新形式,将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有效打破传统课堂单向知识传输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红色文化的动力。例如:学校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纪念馆内展陈垦荒精神历史资料,使学生沉浸式感知红色文化;设立“法治文化园”,依托“常态化普法+特色活动”机制,开展“宪法晨读”“法律小知识宣讲”等活动,让“宪法至上”理念扎根学生内心;利用线上平台组织“云游红色场馆”等活动,融合科技与文化,让革命故事生动呈现。

二、联育人矩阵:构建进阶式学习体系

温中实验学校聚焦红色课程的学段衔接与梯度推进,以课程育人为核心,通过主题聚焦、深化、升华的三阶设计,实现“垦荒立心”红色课程的纵向融合与横向衔接,推动红色教育从感性认知向理性升华跨越。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构建集“看、读、演、录、驳、议、做、绘、书”于一体的活动模式,结合重要节日,将每一个重要节日作为教育日,开设“榜样课程”,让峥嵘历史走出书本、融入心灵,为思政课赋能,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三、联育人主体:优化协同育人配置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协同。基于此,温中实验学校构建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主场的“红色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设立宣讲团,宣讲团成员在队课、团课上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赋能校园红色阵地建设;组织校家社协同志愿团,依托“校社+”项目贯通教育路径,促进学生成长,与温岭博物馆、温岭市档案馆等12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成集学工、学农、生活技能培养及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红色教育主题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组建亲子家庭寻访团,利用寒暑假、小长假等时段开展红色榜样寻访活动,促进社会红色资源共享。这一系列活动,旨在让红色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红色文化在家庭场景中“融”进去、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成长中“传”下去。

“红色教联体”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边界,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红色文化育人新生态。中小学应持续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使红色文化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效能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