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应秉持“知行合一”理念,通过系统化改革与创新,探寻青少年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 詹韩伟
2018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公布了3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中小学生研学提供了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实践场所。作为研学营地的典型代表,杭州市萧山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中心秉持“知行合一,乐在其中”的办学理念,依托周边一小时交通辐射圈构建教育资源群,设置了农耕体验区、教育实践区等功能区块,开发了农业实践等50余门课程,形成了个性化育人与普惠性服务协同推进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为直观展现实践教育活动的成效,本文以该实践中心为样本,系统剖析其在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
一、发展瓶颈的突破路径与创新实践
当前,中小学生研学营地普遍面临四重发展瓶颈:一是体制机制相对僵化,市场反应不够灵活,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快速适应青少年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二是部分营地基础设施陈旧、更新维护不足,尤其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设备和生活保障设施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了活动体验和教育效果;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缺乏既懂教育又具备心理辅导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教师;四是实际运营模式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自主创新与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发展瓶颈,实践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为后续育人模式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管理体制上,引入现代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在设施建设上,将政府投入重点用于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智慧化营地改造,改善住宿、餐饮、医疗、教学等基础条件,保障活动安全与质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构建专业的培训和考核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专职教官与辅导员,提升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在课程创新上,结合新时代育人要求,将国防教育、劳动实践、科技体验、自然教育等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品牌课程项目;在资源整合上,加强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促进营地与学校、社区的联动,形成覆盖更广、服务更强的校外教育网络。
这些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突破了原有发展瓶颈,更奠定了支撑素质教育实践的基础,为后续探索个性化育人、课程体系创新及区域教育协同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个性化育人和普惠性服务的实践成效
在个性化育人方面,实践中心构建了“评估—定制—跟踪”的全流程服务机制。例如,和某初中合作,组织专业团队为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与行为规范专项教育,结合安全风险评估与学生个人意愿量身定制包含农耕体验、团队协作等模块的个性化课程。此类学生经过教育后,其行为习惯、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均有明显改善。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教育模式,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获得素质教育体验。
在普惠性服务方面,实践中心推行标准化课程设计,打造“共富研学路”等课程模块以降低学校参与的门槛,同时通过开展公益研学活动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据统计,实践中心每年为150余所学校提供服务,使数万名师生受益,实现了精准帮扶与广泛覆盖相统一的普惠性教育成效。
三、新时代素质教育传承路径和体系重构策略
实践中心以“公益普惠”为基本原则,将“知行合一,乐在其中”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框架。实践中心将萧山精神深度融入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时代营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重新定义研学营地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价值,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实践中心注重将萧山本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始终以传承萧山精神为使命。从围垦时代肩挑手扛、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到改革开放时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激情,再到数字时代产业升级、创新共富的时代担当,萧山精神已深度融入营地教育实践。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还是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都离不开教育者的初心坚守。
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内涵需要系统性重构。一是要突破“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强化正能量价值引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二是要超越“技能训练”的表层目标,深化文化传承功能。例如,实践中心在学生素质拓展中融入昭东剪纸、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培养,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与家乡建设情怀。三是要打破“封闭教学”的模式局限,构建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从“自留地”拓展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研学课程模式,实现教育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
四、课程驱动、多方协同和智慧赋能的系统构建
构建课程引领、课堂驱动、课外融合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与研学课程有机整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成功开辟出一条以“知行合一,乐在其中”为理念的素质教育创新路径。
(一)架构课程体系
实践中心积极推进项目式学习,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三个方面,构建了涵盖食、礼、传、耕、创、数六大模块的“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实践中心还建立了统一的研学课程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食”的教育上,实践中心围绕二十四节气,设计了研学课程“四季农家”和“野炊体验”;在“礼”的教育上,通过“中学生礼仪”“茶艺”“宋代点茶”等研学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礼仪文化。
(二)深耕传统教学
实践中心依据不同节气特点等传统文化元素,设定差异化的课程内容。例如:在传统农具陈列馆,引导学生借助农具了解农业发展历程;利用稻田菜地开展种植栽培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参与农事活动,挥洒辛勤汗水;组织学生共同完成“萧山十碗头”的制作,在烹饪过程中品尝美食。非遗课堂则格外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陶艺、纸艺、衍纸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研读历史、明晓事理。
(三)丰富教育途径
在主题研学方面,实践中心精心打造了以“最忆是江南”为主题的农耕江南、古韵江南、红色江南、科技江南、文墨江南、秀美江南、创意江南、共富江南八大课程模块。其中,农耕江南模块包含“研学诸暨米果果小镇”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体会粮食的珍贵,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古韵江南模块涵盖“研学宋城”“研学京杭大运河及运河博物馆”等活动,助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劳动安全规范意识,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文墨江南模块通过“探访绍兴鲁迅故里与兰亭”“研学水乡乌镇”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礼仪文化,体会劳动在礼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知礼懂礼;等等。
在对外交流方面,实践中心多次接待国内外考察团并组织多场专题研讨。通过与多家单位联合成立浙江省新劳动教育学院,成功打造“不可思议的任务”教育品牌。此外,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科研共同体,推进营地教育向科研化、专业化发展。
(四)建设智慧场景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聚焦点。实践中心在营地内开设了涵盖人工智能、科学探究、趣味化学、自行车拆装等内容的研学课程;在营地外,则开设了“科技江南”“创意江南”等研学课程,以及“探寻电视幕后的故事”“走进中国水利博物馆”等子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营地管理方面,实践中心构建了“区域学生研学活动管理”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融合了学校、家庭、社会、营地等元素,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推进学校与家庭的多元评价、社会多部门的跨界支撑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实践中心通过这一应用场景,探索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课程,推动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