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炯
当前,建筑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破解人才瓶颈的关键路径。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立足杭州,依托浙江省建筑业雄厚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及1800多名企业高管校友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友型产教融合新生态,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
双向奔赴,构筑校友桥产教融合生态
学院紧扣建设行业发展趋势,牵头组建了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在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校友企业等112家单位,推动教学设施更新、实训基地拓展,实现了教师企业实践、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融合。
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金波说:“联盟成立以来,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日益完善。比如,校友企业向学校捐赠了曾服务杭州地铁建设的盾构机用于教学与社会培训,教育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
为服务浙江省“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学院面向未来社区、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领域,联合多家校友型龙头企业,共同成立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分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此过程中,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开展校友立交桥式党建联建,建设“勤廉课堂”“劳动课堂”,联合组建团队攻关。企业党员深度参与育人工作,成为“校外标兵”,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学生为本,提升校友桥多元育人质量
“在校期间,老师经常结合校友企业的真实案例,帮我们提高专业水平和竞赛能力,这对我现在的工作仍有很大帮助。”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2111班学生、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金奖得主翁培钧说。
在校友立交桥的构建中,学院坚持育人导向,依托智慧建造专业群构建了“岗课赛证创”融合育人模式。同时,以项目为导向,将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模块化,融入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等环节,全面强化学生核心素养。
近年来,学院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升显著,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72项、省级奖项233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卓越成绩的背后,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改革为抓手所进行的持续探索。学院与校友企业共同实施订单项目、实行“学长+师傅”双导师机制,实现“知识技能+职场经验”的传承。同时,校企双方还协同开发了融入X证书的课程体系,提升多元协同育人实效。
此外,学院还与校友企业共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浙江省“双高”专业群、浙江省智慧建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等重大平台,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共同编写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及新形态教材多部,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办学40余年来,学院与100余家校友型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累计为全国建筑行业输送毕业生2万余名,其中超过1800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职位,成为区域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研发转化,强化校友桥社会服务成效
“作为校友企业,我们很愿意和母校合作。”1997级校友、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董永贤表示,“母校有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和土木工程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平台优势,组建校企联合技术研发团队,能够让企业转型升级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科研协同方面,学院联合校友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已初步形成研发激励、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近年来,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项目80余项,年均技术服务经费到款1000万元,成功转化技术成果2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20项(发明专利15项),参与编制团体标准5部,显著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连续两年编写《杭州市建筑业发展报告》,相关案例入选《中国建设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获行业广泛好评。2023年,学院与五洲工程公司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探索市政人才培养新路径。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自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2.56万人次。
通过持续构建校友型产教融合新生态,学院实现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