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10月16日20:40,尽管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温州大学“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的课堂上,学生们提问的热情仍然高涨。这节课,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叶茜请来了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为学生们讲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领域的最新动态,并分享了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文化出海的实战经验。叶茜负责的这门课,也是温大本学期首批推出的三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之一。
根据《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创新提质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今年秋季学期起,全省高校均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在省教育厅的部署和推动下,高校实现新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这门课程的快速铺开,给各高校带来了哪些师资挑战?又将如何影响高校后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近日,记者走访省内多所高校,进行了一番了解。
“怎么教”“谁来教”——
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寻找最优解
今年7月底,全省850余名人工智能通识课骨干教师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省级师资研修班。新学期临近,这门课程的打磨工作迫在眉睫。
教好这门课程的难点之一在于,难以照搬他校经验。根据要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要做到分层分类全覆盖,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类别的课程可选。“研修班上,大家总结的建设思路是‘一校一品’‘一课一法’。名师名课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要探索符合校本特色、可落地实施的课程。”杭电教务处处长林菲告诉记者。
尽管省内不少高校业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但也无法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内容沿用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上。“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重点是普及人工智能的思维和相关方法。需要教师跳出原有的专业领域,去和其他学科做一些跨领域的结合。”温大教务处副处长姜锐表示。
杭电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三类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人工智能紧密型专业、其他理工专业和人文社科专业,分别以培养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训练工程师和应用工程师为目标。课程深度各有不同,但共同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思维,实现更好的人机协同,完成更复杂的工作。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则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实践导向和任务驱动学习。通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AIGC基础应用(聚焦日常办公场景赋能)、AIGC拓展应用(面向专业领域启蒙)。“第三模块是特色模块,学校8个专业大类的学生会学到不同的内容。同时,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后续进阶与拓展内容也有所区别。”该校教务处处长雷彩虹说。
要实现这样的分层分类目标,仅靠单一学院或学科可能难以支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一边供给本专业课程,一边供给全校课程。而且涉及具体的专业领域,还是各专业教师更为了解。”台州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燕表示。据了解,许多高校选择将原有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升级改造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除依托人工智能或计算机专业师资外,还通过备课会、工作坊等形式吸纳各专业教师参与,共同推进课程开发。
从无到有,再到优——
师资加速融入人工智能时代
尽管各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经开出,但对课程的打磨仍在继续。雷彩虹介绍,现在学校还会定期组织专项教研活动,复盘前面几节课,并进行后续任务分解。记者了解到,秋学期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专家进校”磨课活动,分赴50余所高校观摩课堂、查阅文件、座谈交流,现场提出改进建议。
从开出课程到讲好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只增不减。林菲认为,对于非技术背景的教师来说,需要有转型的思维,肯钻研、爱学习、能探究,“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只寄希望于把参加几天培训学到的知识拿来教一个学期的课,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5月,省教育厅公布了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拟立项名单。叶茜的“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位列其中。多年前,叶茜就开始接触人工智能领域,先将其融入专业课程,在学生中获得良好反响后,萌生了开发通识课的想法。她的课程团队会聚了人文社科专家、人工智能工程师、设计专业教师、技术平台总监和温州学专家等多领域人才。“大家各展所长,特别是具有技术背景教师的参与,使我们有效突破了技术壁垒。”
要让通识课程真正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授课团队需要精挑细选。作为省内医学类高校牵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与智慧医学”由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担任课程负责人,联合2位院士以及高校、医院、研究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名师名家授课。该校教务处建议,通识课程负责人打破学院、学科界限,多与校内其他院系合作,形成“组合拳”,并积极与高水平产业教授对接。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铺开只是一个开始。根据规划,我省还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起“通识普及—专业深耕—交叉创新”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对高校来说,师资队伍的转型升级正在路上。
杭电早在2019年就开始推动校内各理工科和经管类专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去年,人文社科类专业也已经完成改造。提前部署也让学校在去年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时,能迅速组建出一支由90余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都要尽早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对课程尽早进行人工智能升级,让后续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生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形成呼应。”林菲表示。
今年“十一”前夕,温大下发通知,将加强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推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实践,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让教师将跨学院、跨专业合作视为常态。台州学院也计划成立人工智能通识课教研中心,开展技术赋能课程和内涵重构课程两类“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立项。
“我们将为各个教研室对接一名具有人工智能学科背景的教授或研究员,推进各专业的人工智能化改造。教务处也将对接联系各二级学院,在一流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等核心要素建设上提供协助支持。”温医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已明确目标:力争通过3年时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完成智慧课程转型升级,一流本科专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交叉课程实现全覆盖,全校专业核心课程至少10%的课时完成人工智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