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11日 星期

“小弹簧”变形记


□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 叶 洋

安静的课堂上,有一个角落总是传来奇怪的声音:小金属片掉落的叮当声、小机械咬合的咔嗒声、弹簧振动的嗡嗡声、铰链转动的咯吱声……

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小吕面对一些较大的压力在低头摆弄着自己的那些小玩意,甚至用它们捉弄同学。

“叶老师,你去班里看看,地上全是弹簧。”听到报告,我迅速赶往教室。一进门,果不其然,只见到处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弹簧。

小吕的同桌看见我来了,忙站起来:“老师,小吕今天不知道又发什么疯,带了这么多的弹簧到学校,还用弹簧弹同学。”

一时之间,受害者纷纷举手投诉,有的学生脑袋上红色的印记清晰可见。

“我就要弹你们,那又怎么样?”小吕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说着,又要动手去弹别人。我连忙将他拦下,安抚学生们的情绪,再把小吕带到办公室单独谈话。

在办公室里,小吕还是气鼓鼓的,还恶狠狠地盯着我。

我引导他深呼吸,摸摸他的头说:“小吕,我们先冷静下来,老师可以帮你。”

一问才知道,原来昨天小吕科学考试不及格,英语教师又向家长反映孩子听读糟糕。一气之下,小吕妈妈威胁要把他的弹簧和小零件都扔了。

我忽然明白,这是一种信号:小吕这个“小弹簧”正四处受压,如果压力过大,外部支持系统濒临坍塌,弹簧会因此“塑变”——失去弹性,不可恢复。

“你看,老师知道你喜欢摆弄小零件,特地给你买了收纳盒。”

小吕的眼神亮了起来:“真的给我?”

“当然啦,老师十分欣赏你的探索精神,但请你把弹簧收好,要是能不影响其他人就更好了。”

小吕点点头,十分开心。

我乘机邀请他担任科学器材管理员,想以此来培养他的责任心。

小吕兴奋了一下,眼神又黯淡了下去:“算了吧。我做不好的。”

“千万别这么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可能你需要一点小办法,比如列一个表格,把每节课需要哪些器材和数量都写清楚。如果还有问题,随时可以来问老师哦。”

当晚,在家访过程中我意识到,父母是小吕的另一个压力来源,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话语间常常充满胁迫。

于是,我给小吕的家长提供指导:希望他们鼓励孩子发展爱好,平时多陪伴孩子,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调节孩子的情绪。

当然,我也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希望他们对小吕更加包容,给小吕一点时间,让这个“小弹簧”恢复弹性。

这一次大家的合力似乎奏效了,遍地的弹簧消失了。更让我高兴的是,得益于器材管理员这个职务,小吕的上课状态也有了起色。

当我觉得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这个“小弹簧”却利用职务之便,随意拆掉实验室里的弹簧秤,一时之间又成为众矢之的。

我找到他,他对我说:“我就是想探索一下又怎样?”

看着满屋子七零八落的零件,我想,这次务必要让他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便给他安排任务:请他把拆掉的10把弹簧秤复原。

小吕二话没说,马上着手操作。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可弹簧秤的部件依然七零八落,小吕急得抓耳挠腮,拿着说明书翻来翻去。

最后,他发现有一个齿条的螺丝在上紧的同时,又需要和前面的指针固定在一起,才能使两者能够协同运作。他一个人只有一双手,必须和他人合作才可以完成。

我没有出手帮他打下手,而是认准了:这是一个增进小吕和同伴关系的好契机。

趁小吕还在硬着头皮组装时,我去班里找些学生帮忙。令我意外的是,许多学生都想去帮助他,也许是觉得他最近管理员当得不错,也许是自己也想一展身手。

“小吕,我们来帮你。”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小吕花了半个小时也没有搞定的弹簧秤,一下子就复原如初了。

等学生们散去,我让小吕谈谈感受。

“我不应该随意拆掉仪器,组装起来比拆掉费劲多了。”小吕腼腆地笑了。

我还引导他对同伴的帮助产生感谢之情,并反思自己之前毫无顾忌地影响别人的行为。

与此同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制定一张“行为弹力表”呢?于是,我和他一起设计每天有哪些行为表现需要测评。他十分感兴趣,一项一项地和我商量着,表格做好后一天一天地坚持着。

“小弹簧”的韧劲在不断磨炼,“弹力值”在不断增加。现在,小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也越来越阳光、开朗。

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小吕经常帮助同学修理物品,或完成一些小制作。在学校科技节期间,小吕开动脑筋,带动全班用废铁钉、弹簧和陶瓷制作了一个艺术装置,表现了一个奇妙的音乐会场景。后来,这个创新的作品在杭州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根独一无二的“小弹簧”。有时,我们要适当施压,增强学生的抗挫性;有时,我们要巧借外力,因时、因地、因人,应机权变,成就学生的无限可能。

●点评:

这篇育人故事以弹簧为喻,生动展现班主任工作的智慧。面对行为失范的学生,叶洋老师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像对待弹簧一样——先减压,再赋能。当小吕因学业压力和家庭威胁而“失去弹性”时,教师用收纳盒、科学管理员职务拉近距离;当他行为失控时,又通过复原弹簧秤的任务让他体验规则与合作的重要性。教育亮点在于:巧用兴趣引导行为——以科学实验为切入点,变“捣乱”为责任;家校合力调整压力——指导家长减少威胁,用陪伴替代压迫;同伴互助促进成长——借助学生帮助,让小吕学会珍惜关系。叶洋老师的做法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硬掰,而是找到学生的“弹性点”——该松时给支持,该紧时立规矩,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屈能伸”,绽放自己的光彩。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