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星期

舟山:工匠学院办到企业门口


□本报记者 邵焕荣 通讯员 乐建敏

6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舟山岱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车间时,制图员姜海波正在熟练地运用CAD软件绘制汽车零件图。“以前手绘一张图至少要3小时,现在用计算机绘图,半小时就能完成。”一谈起近期自身的变化,55岁的姜海波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月,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舟山工匠学院岱山共富分院专门举办了制图员(中级工)技能培训班。得知消息后,姜海波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次培训不仅能学到制图新技术,还能获得技能证书。最重要的是,培训地点离公司很近,步行10分钟就能到。”姜海波坦言,经过培训,现在他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工资也涨了不少。

这是舟山助力企业就近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持续加快,舟山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该市产业工人队伍仍存在着技能水平整体不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同时在吸引外地高技能人才方面也缺乏竞争优势。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如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做好存量文章,有效提升本地在职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已成为关乎舟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事实上,多年来,舟山也曾依托职业院校、成人学校等平台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处处长钟王燕一语道破:一是传统的线下培训受时间、空间限制,企业职工“工学矛盾”突出,参训率低;二是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到”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舟山中小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呈现小规模、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仅靠成校难以充分满足这些需求。

为此,2023年,舟山专门面向全市产业工人群体,启动实施了舟山工匠学院市域一体化建设,依托各县(区)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舟山技师学院)等多方力量,以“总院+分院(培训基地)”的模式,建成了1个舟山工匠学院总部和10个分院(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了覆盖本岛、大岛、离岛的“30分钟职业培训圈”。

“打造工匠学院,就是将优质的培训资源送到企业‘家门口’,甚至‘进产业园’‘进企业’,并通过订单式培训,让企业职工‘足不出户’就能学技能、长本事,从而有效地提高培训实效。”舟山工匠学院相关负责人、舟山职技校校长许猛介绍。工匠学院总院设在舟山职技校,在具体运作上,由各分院负责调研企业需求,形成培训“订单”并进行初步梳理。其中,分院能独立承接的“订单”由其自行完成;超出分院能力的则上报总院,由总院统筹调度专业培训资源,下沉至分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今年年初,浙江光明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向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提出了一份特殊的“订单”——为公司14名在职职工定制开展数控铣工技能培训。面对这份对专业技术要求颇高的培训需求,金塘镇成校校长包鸿贤自信地接了下来:“以往承接这样高标准的企业‘订单’,我们成校可能难以胜任。但这次,我接得很轻松。”

这份从容的底气从何而来?原来,早在前年11月,该校就挂牌成为舟山工匠学院定海教育培训基地。之后,总院就陆续下沉了不少专业设备资源,包括电焊机6套、电力拖动装接板及接触器等安装器件25套、集成工作箱20套等,并对原有部分教室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理论培训室及多个专业化实训教室。在师资方面,学校积极争取总院支援,引入了2名专业教师,均为省级技术能手、数控铣工高级技师,专职负责学员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包鸿贤告诉记者,在完善的软硬件保障下,今年3月,数控铣工(高级工)技能培训班顺利开班。最终,共有8名学员一次性通过考核,成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如今,在舟山,像这样的培训项目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依托舟山工匠学院这一平台,该市累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余项,培训在职产业工人3000余人,其中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证书者近500人,有效地提升了海岛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

许猛表示,下一步,舟山工匠学院将继续完善培训、师资、课程及经费管理等长效机制,持续推动设备、师资等核心资源进一步下沉分院,并紧密对接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与发展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着力培养适配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