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秀洲外国语学校 沈月锋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一定不会是“白纸”一张,都是带着已有知识经验,这是所有教学的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这一点,但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容易。
教育科研有一种方法叫“前测”,以此来做到精准施教、科学施教。但事实上,一线教师并不能够像专家那样为每一节课实施调查和统计分析,因此,我认为一线教师能够做的是“课前预估”。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预估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推进学生的整体音乐感知。
其次,要预估学生的认知兴趣点,把握其内在倾向性,才能激发其学习动力。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总的来说可以从对内容的兴趣、对活动的兴趣两个方面预估。如果学生对内容本身是有兴趣的,那么活动可以相对设计得简单一点;如果对内容兴趣相对较弱,那么就需要用活动(如游戏)来助力。
对教材的掌握和把握是教师的基本功。如学习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妈妈的歌》中《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一歌时,因为之前在一年级下册第6课《美好的夜》中已经学唱过江西童谣《小宝宝睡着了》,以及在三年级上册第1课《童年》中学唱过上海童谣《摇啊摇》,并且我们也聆听过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合唱版)》,可以预见学生对摇篮曲风格有一定的欣赏经验,教师可以将这些经验通过回忆和巩固,迁移到新作品的学习中去。
再次,要预估学生的困难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所谓“困难点”,就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不太容易掌握的技能、不太容易表达的心情。预估的准确性取决于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熟识程度,以及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
比如在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爱祖国》中有一首歌曲《只怕不抵抗》,由于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以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结尾节奏相似,学生演唱到第三乐段时经常弄混。如果教师能够预估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调整学习顺序,先让学生学唱第三乐段,然后与第一乐段的视读乐谱对比,学习听辨,从而加深印象。
最后,还可以预估学生的差异点。差异不仅仅是指智力,还有学生的学习风格。虽然我们在班级授课制下受到学生人数的影响,但也要尽量在教学中对学生作出预估:哪些学生不用教、哪些学生需要关心、哪些学生是坐在旁边鼓掌的人……
如在学习小乐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多层级难度的表现性声部,由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内容来学习,也可以让乐器小能手当助教指导相对较弱的学生,从而实现音乐课堂上的协同进步。
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到,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有的是享受,有的是接受,有的是难受,有的是忍受。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课堂,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做足功课,预估学生的已知点、兴趣点、困难点和差异点。
因为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从而高效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才能把握课堂,才能让学生从模仿走向习得、从习得走向应用、从应用走向创造、从创造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