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25日 星期
体验性、互动性、探索性、艺术性……
教师培训也可以有这些不易有的特性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传统。它从宋代米芾将篆刻纳入创作开始,继而受到元代王冕的进一步推动,发展至近代,以安吉吴昌硕为集大成者,金华黄宾虹、宁海潘天寿等均受其影响,众多拥有“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形成名扬全国的中国画“新浙派”。

作画必赋诗,赋诗必题款,题款必钤印,一副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必然是诗书画印的高度统一体,这已经成为华夏艺术的标准范式,深深烙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无论是新宅落成后悬于中堂的卷轴,还是拍卖会上天价成交的传奇,无不体现了这种牢不可破的民族审美趣味。

然而,以当今眼光来看,这一创作范式对艺术家提出了近乎严苛的素养要求;再加上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垂直领域过于细分,学艺者画好但字如涂鸦、字好但文化不高者比比皆是。

在中小学美育体系中,“一体范式”处于割裂状态:题画诗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王冕的《墨梅》等出现在语文教材中;语文学科虽有写字教学(硬笔),但如果学校要开设开书法课(软笔),只能另行聘请专业书法教师;美术教师虽能按照教材教一些国画基础,但受限于本人所学专业(如油画、雕塑、景观设计等),对书法、篆刻、诗词等涉猎较浅甚至一窍不通。

要补齐学科核心素养短板,延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当务之急是提升美术教师的学科意识和水平。在学科融合教学发扬优势的时代大背景下,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于4月14日至16日组织了一场以“诗书画印一体”为主题的美术教师项目化培训暨教研活动。

能学到真本事

还能捡到真宝贝

“就如清代大师邓石如所说的‘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法和篆刻可以互相借鉴。”在宁波市奉化区西坞中学的美术教室,宁波市第七中学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吴相撑一会儿在黑板上板书,一会儿在投影仪上捣鼓,他想给下面坐着的区内同行传递一个明确的概念:篆刻其实并不难,教师只要学过美术就能领略书法,只要懂一点书法就可以理解篆刻。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为了让美术教师们更明白,吴相撑引入了围棋原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下围棋的时候,在这里落一个子,在那里再落一个子,这就叫呼应;在这里有一口气,在那里再留一口气,多几口气,棋才能活。美术作品的空间布局和围棋也是相通的,如果没有留白,篆刻就不是‘平正端庄’,而是成了平板一块。”

生动的讲解加上诙谐的语言,牢牢地吸引了满满一屋子听众。奉化区小学美术教研员杨州美告诉记者,培训之前他们曾做过调研。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美术教师对于篆刻是零起点,其中85%以上的教师对这次培训表示期待。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培训中是罕见的。

只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吴相撑就从虚实对比、疏密对比,讲到各家的艺术理论,中间还糅合自己的学艺经历和感悟。最后,他竟然让这一群篆刻“小白”,用自己的姓名设计印稿、然后挑选、打磨印石,上印床、握刻刀,为拥有第一枚自己亲手刻制的名章而努力。

吴相撑则在人丛中巡视指导,甚至亲自上手示范,帮助学员完成作品。

按照清代刘熙载的“不工—求工—不工”学艺路径,初学者原始稚嫩的“不工”,与技艺纯熟之后追求的“不工”,自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怕刻得不好,只要是你刻的都对,东倒西歪的才好。”吴相撑这样鼓励教师们。

西坞水乡意韵长

诗印两绝美名扬

除了吴相撑贡献的这堂篆刻课,奉化区莼湖中学教师王幸分享了将生成式AI技术与传统书画结合的技术与体验,西坞中学教师、中国楹联学会少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汪峰为大家上了一堂《我们的诗和远方》,奉化区居敬小学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吕科讲解了落款在作品中具有的身份印记、点睛之笔、视觉调节器、诗性表达窗口等多重作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彭德详述了宋代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讨论了吴昌硕、潘天寿、刘海粟等人之间的师承关系,并以吴昌硕《紫藤图》为例分析了如何处理画面的空间结构……

培训前半段知识和理论的积累都是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创作一幅诗书画印一体的完整作品。

西坞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柳益品介绍,学校所在的西坞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镇内清溪蜿蜒、亭榭错落、老街纵横,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学校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纳入学校特色教育体系,不仅在学校的环境建设中将浙东唐诗之路的景点和代表诗作以山水画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还将诗词教学和诗词文化活动融入德育实践课程,如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穿汉服祭拜孔子,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创作诗词楹联,还模仿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举办全校性的比赛,决出“小诗神”“小诗圣”“小诗仙”,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此外,位于学校南方不远的庙后周村,有一处至今仍在烧制砖瓦的古砖窑。多年前学校就近引入这一资源,开发了一门特殊的课程——砖雕。接下来,西坞中学教师吴丹妮的授课,即是以赣美版六年级下册《肖形印》为基础,结合本校的砖雕课程呈现的一节《方寸之间》。

可见,西坞中学能作为本期培训的承办方,与其在“诗书画印”中兼得“诗”与“印”两项教育密不可分。

“大师”虽不能速成

“通才”却并不遥远

接下来是检验培训成果的时刻。“学生”回归教师身份,听课的都是真正的学生。

从汉印(汉代官员的印章)讲到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吴丹妮教学生怎样将打印照片中的人物简化,即用对点、线、面的理解提取动态线稿,再用黑、白、灰(排线)的技法处理成新的形式,最后用拓印的方式将作品复制到砖坯上。学生们在学习冲刀法、切刀法的过程中,刻画出现代劳动者的身影,完成了一幅幅《最美奋斗者》砖雕作品。

随着培训高潮阶段的到来,最“炸裂”的课出现了——《墨韵荷香》由3位教师同台授课。先是由奉化区萧王庙中学教师郁洁出示了一幅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墨荷图》,来讲水墨画的留白与墨色,让没有接触过水墨画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自由临摹和改造。

下面接手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教师朱倩倩,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诗句、字体和位置,来为刚刚完成的墨荷图题款。

“画上题诗用来强化作品的意境并起到完善构图的作用,落款和盖章用来表明这幅画的所有权。”朱倩倩这段诠释承前启后,引出了压阵的奉化区锦屏中心小学教师毛岑岑。

名章、闲章、斋馆章、压角章……在明确了印章的功能之后,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印章,完成“点铁成金”的最后一道工序。

“美术教师应该成为‘通才’,只有给予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说不准,未来的你会跳出原有的藩篱,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教育理想。”杨州美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