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活动中借助各类评价,有利于让学生从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
□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小学 教育集团 陈晓芬
小学英语课堂由问题推进、任务驱动,因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课堂中的活动与体验。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如果教师没有找准定位,完全不顾或不敢放手开展活动,学生就难以全身心投入活动,无法获得最佳学习体验。在活动的前、中、后期,教师需要借助各类评价适度化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阻碍,逐步放手,让学生从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
一、活动前:铺入启发式评价,帮扶学生从“畏学”到“愿学”
学生面对挑战性任务时,常有的反应是:“我什么都做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将自己置身事外,不思考、不提问、不参与。因此,教师应在活动前巧妙利用启发式评价,与学生共同发现、探讨、深究任务的已知和未知信息。铺垫好心理预期后,学生才有信心、兴趣和能力迎接活动。
(一)引导学生关注已知信息,寻获求知信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的“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在呈现课本的语言模态前,教师可用引导性提问和评价让学生解码课本图片提供的关键信息。
(二)引导学生关心未知信息,速生求知兴趣
已知一定信息后,学生增强了挑战的信心,但他们对探究的兴趣还不足。教师接下来的评价要着重引导学生从呈现的已知信息中推出隐含的未知信息,给任务增添神秘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引导学生关联已有经验,搭建新知结构
充分关注已知信息、关心未知信息后,教师便可顺势交代课本中对话发生的情境。预判学生的已有经验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与情境建立联系。当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可引导其多用本单元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在已有知识结构上搭建新知结构。
二、活动中:搭起支架式评价,放手让学生从“不学”到“会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放手,但在真实课堂中,部分学生会因不明确活动是什么、应怎么做而迷茫,不动手、不开口。因此,教师要通过支架式评价实现最大程度的放手。
(一)明示分级评价标准,逐步跟进学生实操
明确、具体的分级评价标准应罗列活动的不同要求,清楚告知学生哪些指标需要注意。以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的课堂活动为例,可按以下内容设计表格:首先,选择想购买的物品,模仿例句进行对话;接着,参考句子库,运用所学知识丰富对话;最后,脱离提示,利用想象力创编接下去的对话。这样不仅提示了学生如何模仿和丰富对话,还对他们提出了自编对话的要求。在分级评价提示下,学生能清楚知晓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
(二)抓准最佳评价时机,实时贴近学生需求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走近学生,将自己当成团队一员倾听他们完成任务的思路和难处。教师要抓准最佳评价时机,不随意点评打断学生,必要时给予提示和鼓励。教师表扬后,还要委婉建议队内互换角色重新开展对话,既为水平较弱的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又提醒优秀学生要照顾团队中的其他人。
(三)牢记最终评价目的,进阶拔高学生思维
很多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项活动后,学生还是不能分析解决同类问题,不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教学和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应只停留于让学生完成当前的活动,而是要让学生拓展思维、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活动后:缀上多模式评价,助推学生从“厌学”到“乐学”
(一)增设多方评价角色,公正衡量每个学生
课堂活动后需要增设多方评价角色,确保评价客观、准确。比如,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进行各方面点评,再让该生谈谈自己的表现。听取各方意见后,教师再作全面到位的小结点评。既让学生有参与感,也保证评价的相对公正。
(二)放眼多维评价角度,倾心激励后进学生
对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虽然在英语表达上不如别人,但是在其他方面一定有值得夸赞的闪光点。
(三)创新多样评价形式,悄然唤醒倦怠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调整评价方式,结合个人评价与合作评价、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班级评价与学校评价等,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感。
比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特意购买带有卡通形象的积分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又比如在黑板上粘贴小组的积分,活动前给提早做好准备、坐姿端正的小组加分,活动结束时,给仍在吵闹的小组减分。教师还要学会数据化评价。“班级管家”平台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了便利,里面可设置多个为学生打分的项目,教师和同伴都能评价,加减分都有体现,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