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25日 星期

试论文言文美读实践中的激趣、融情和悟我


●通过激趣、融情、悟我,美读可以有效助推高中文言文教学。

□杭州学军中学 周秋敏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读”作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巨大的价值空间没有被开发。学生每天的早晚读、课堂读,多数只用来熟悉课文和背诵,较少通过美读感受文言文之美,获得素养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依然严重,学生学得乏味,没有读的兴趣;二是课堂美读探索有限,学生尚未充分实践,没有尝到美读的甜头。基于此,笔者依据文言文特点和学生文言文学习实际,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试论美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探究文言文美读的策略方法。

一、激趣,调动学生美读热情

由于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有畏惧心理,阅读文言文容易停留在读通、读懂的层次。即使偶尔感受到文言文的声韵之美,也可能因为缺乏进一步的兴趣激发而无法调动美读的意愿。因此,开展文言文美读的首要任务是克服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美读兴趣。激趣,即通过背景回溯、情境创设、语气质疑等,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美读兴趣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一)回溯创作背景,调动“想读”的心理

《答司马谏议书》列于统编版高一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单元文章都有真实的历史情境、复杂的政治背景。相较于叙事类文本,学生对论述类文本更缺乏美读的兴趣,背景信息的缺乏则更增加了理解的隔阂。因此,背景回溯成为调动学生对该文美读兴趣的首要条件。具体策略包括通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原文和译文,收集、观看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视频,收集、分享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等相关人物的故事,等等,充分理解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那个时代、那场变法、那些风云人物的兴趣,进而调动“想读”这篇文章的心理。

(二)创设学习情境,形成“要读”的行为

真实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美读兴趣和动力。结合这一单元内容,笔者设计了项目化学习任务: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美哉,我的课文”美读作品征集活动,选定《答司马谏议书》为美读篇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美读人员和视频制作人员,分工合作,完成美读作品,并为作品创设一段画外音,要求契合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书信内容。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乐于去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原文和译文,主动收集王安石变法和新旧党争的背景材料,美读作品比平时课文朗读有明显的进步。

(三)质疑美读语气,激发“读好”的热情

语气是美读的重要变量,通过对美读语气的质疑,学生更能产生探究的兴趣。如《答司马谏议书》首段作为回信的开头,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来辨析语气。“一读”为学生自读,有人认为应用谦和客气的语气读,也有人认为应用毫不退让的坚定语气读。究竟是“柔”还是“刚”?“二读”要求学生用重音读出承载或“柔”或“刚”语气的字词。“三读”要求学生读出分句间的关系,在3处转折、3处因果中读出王安石恭敬背后隐含的不满。

二、融情,推动学生深入美读

美读者细读作品,探幽发微,用心用脑推敲文字,与作品灵犀相通,即与作品融情。学生通过文字的声音与作者“对话”,揣摩音节、贴近心灵,形成共情,把对作品的理解从字词层面提升到情感层面。

(一)读准音节之“点”,以字词的音韵之美感悟作品

作品的情感态度要在具体字词音韵的咂摸中感悟。比如《答司马谏议书》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学生经过讨论、实践,确定以下字词读重音:“习于苟且”“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都以仄声结尾,读出对新政反对者精神状态的严厉批评;“敌”是入声字,仄声,读出把新政反对者视为敌人的鲜明立场;“抗”,仄声,读出抗争到底的决心;“何为”用反问语气读出新政反对者在国事面前得过且过、触及自身利益则气势汹汹的丑态;“汹汹”,叠字,用拖腔突出反对新政的势力之大。通过以上对句中字词的咂摸,在音韵的感受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体验。

(二)读清结构之“线”,以段落的布局之美感悟作品

文言文的一大特征是行文简洁流畅,逻辑性强。尤其是论述类文本,句与句间形成总分、并列、递进、对比、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语言上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手法形成向前推进的力量,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声音的起伏共同形成一种逻辑力量,增添论述的气势。得其脉络才能得其文气,因此,美读要读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读明句间的逻辑关系,读出停连快慢的节奏。针对《答司马谏议书》,梳理行文线索可以感受到,既要读出书信作为交际话语的格式和语气,更要读出驳论文段与段、句与句间的关系,用准确的节奏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读透篇章之“面”,以通篇的精神之美感悟作品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文言文美读尤其要体现篇章的神气,活化其生命气息,得其全面气韵。

比如在品读《答司马谏议书》后,教师追问:“王安石预料到会遭到怨恨和诽谤,为什么还坚持那么做?”因为他知道非变法无以改变宋朝的命运,所以哪怕会遭到围攻,他还是要做下去,这是士大夫的担当和改革者的孤独。再追问:“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身上,还有谁也体现出孤勇者的光芒?”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比如“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鲁迅。这个环节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领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和中国知识分子舍身忘我担当责任的大义。再读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共鸣。还可以选择优秀的朗诵作品,让学生欣赏;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可以配乐、配视频,让学生沉浸到情感的氛围中,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与作品的共鸣。

三、悟我,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升华自我

悟我,是指美读者在融情的基础上,跳出“作品域”,与现实的自我搭建新的链接,通过与作品产生共鸣后的思想碰撞、脚本创造和作品表演,创生出新的“我”,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

(一)情感分享,在交流中丰富收获

尽管美读要贴着作者的心灵去读,但美读者不是作者的再现,在与作者、文本的深层“对话”中,在文本的历史视界与读者的现实视界碰撞融合中,诞生属于学生个体的新的意义,解读或可多元甚至引发争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美读体会,在交流中理性思辨、客观评价、畅谈收获。

比如在美读《答司马谏议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对王安石、司马光的情感态度和自己受到的影响。有人赞赏王安石鲜明的个性和改革的刚毅果决;有人可惜王安石这个“拗相公”刚愎自用,缺乏变通;有人质疑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是否真的不堪一击;有人认为司马光正因为心怀社稷,不能无视改革的弊病,才反复阻挠王安石;有人看到改革的艰难和所需的韧劲;有人感叹中国士大夫的担当精神值得后人传承……在分享中,“我”的个体感受、个性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形成了属于“我”的更丰富、更深入的观照。

(二)脚本设计,在创作中表达自我

以声显文的目的是以文化人,基于美读分享与交流收获,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和个体的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审美情感转化为审美创造,促进个体完整人格的建构。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在阅读《与王介甫书》和《答司马谏议书》的基础上,想象司马光与王安石见面的场景,编写课本剧脚本。学生创作的脚本展现了“我”的情感和价值观、“我”的性格和气质、“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三)作品表演,在展演中彰显成长

在创作课本剧脚本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导演、编剧、演员、宣传、配乐、服装等具体岗位,分工协作,组织排练,展示演出。这是课文美读的进阶,这个过程更考验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参与实践和创造,提升素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