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鹏 叶 主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让思政课入脑走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既是思政课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需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实践表明,强化三种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一、强化守正思维,把思政课的立场守牢
办好思政课的守正思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守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立场、站稳人民立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坚守政治立场,让思想之光指引前进航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始终坚守思政课“姓马”“姓社”“姓党”,始终坚守思政课教师自身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学识修养扎实,讲好教好思政课才有力量。坚定理论立场,让理想之光燃爆生命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义。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站稳人民立场,让奋斗之光创造美好生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思政课教师要站稳“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结合我们党创建、发展、壮大过程,讲清楚党赢得人民拥戴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
二、强化播种思维,把思政课的田野浸润
种子是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的根源。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阶段,最需要引导和栽培。播种思维,就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深耕细作,在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把“深厚理论”播进学生心田。思政课抬头率难题本质上是价值引领与认知需求间的失衡。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思政课教师用深厚的理论内涵筑牢思政课根基,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思政课的基石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科学指引。用“向善故事”激活思政课堂。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发掘故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在红色故事、生动案例、实践教学中找准教育结合点,燃爆兴奋点,升华关键点,推动课程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数字技术”拓展思政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重塑文明形态的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思政课要紧密贴近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发挥“AI+X”优势,大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把握网络时代年轻一代的需要,真正走进他们心中。
三、强化成果思维,把思政课的质量建强
在课堂上讲什么,影响学生的一生。成果思维,就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意识,多出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育人成果。精心设计教案站稳思政课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应注重把“用学术讲政治”作为思政课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内容为王”,按照政理阐释、学理解释、事理诠释组织设计问题链,把各章节讲透彻、讲明白,让思政教育入脑走心。抓实教改项目增进教学效果。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活动的思想由来已久,要善于从“教”与“学”两个不同角度,创新“分组学习—合作研究”等互动教学方式,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度教学,推动有效学习,探索构建“必修+选修+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的混合式思政课教学体系,以及“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创新评教机制提升教学质量。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创新教学环节和评价方式,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综合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思政课教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作者分别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