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从种贝选择、促熟、催产,到幼体、稚贝、幼苗培育……作为浙江嵊泗贻贝科技小院的首席科学家,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晓自今年1月以来就带着科研团队一直驻守在贻贝育苗场,专注于厚壳贻贝的苗种繁育工作。 她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嵊泗厚壳贻贝产业良种短缺等问题,小院科研团队先后开展了速生、耐低盐、高糖原、红壳色等4个品系的选育研究,其中速生品系选育第二代苗种已于今年启动规模化繁育,预计今年培育速生选系苗种量将超60亿粒,其中55亿粒将在嵊泗海区养殖。“看着选育的苗种顺利进入嵊泗养殖户手中,我们深感欣慰。”刘晓说。
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引导师生深入海岛一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是浙海大助力嵊泗共同富裕的举措之一。校党委书记严小军介绍,近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与地方海洋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产学融合新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海岛共富之路。
科研与产业“双向奔赴”
嵊泗县枸杞乡素有“贻贝之乡”之称。在以前,当地养殖贻贝大多使用白色泡沫浮球,这种材料易碎成微塑料颗粒,既污染海洋环境,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该如何设计一款既环保又耐用的新型浮球?一次实地调研活动中,枸杞乡将难题反馈给了严小军。于是,浙海大迅速组建跨学科团队,专门就此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最终,经过比选,该团队研发的“PE+硅胶复合浮球”脱颖而出,并通过相关标准认证。之后,学校又与枸杞乡联合推进了泡沫浮球的替换工作,成效显著,白色污染锐减。2024年,超强台风“贝碧嘉”过境,新型浮球破损率极低,枸杞乡的养殖户几乎“零损失”。
在严小军眼中,高校要为当地产业服务,做科研也要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此,2022年,浙海大专门成立了嵊泗“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由严小军领衔,并集合众多专家、教授和学生志愿者,对嵊泗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链条支持。每年,该团队都会定期赴嵊泗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详细了解嵊泗产业发展状况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科研项目,并针对性地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贡献了一个个“浙海大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浙海大,这样的科研团队已有10余支。有团队通过对厚壳贻贝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抗逆关键基因,揭示了其环境耐受的分子内涵和机制,为厚壳贻贝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团队创新研发了厚壳贻贝绿色采收与无污染加工关键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养殖……这些项目研究提高了厚壳贻贝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在长江口外海域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厚壳贻贝养殖基地,厚壳贻贝养殖面积超2万亩,年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超10亿元。其中,“厚壳贻贝的环境适应性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还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一等奖。
党建引领搭平台
“‘希望之光’帮扶团负责牵头抓总、把脉问诊,各科研团队再分项落实、对症下药,这样的合作模式要出实效,还需要在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浙海大合作发展处处长李凡说。
2022年,浙江嵊泗贻贝科技小院成立。依托这一平台,3年来,浙海大积极联合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及省内外厚壳贻贝苗种生产企业,针对厚壳贻贝产业良种短缺、养殖过程死亡率高、产量不稳定等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良种选育、病原检测、成贝保活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其中,针对厚壳贻贝部分养殖区汛期高死亡率问题,小院科研团队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取样、检测,相关研究成果为推进厚壳贻贝科学养殖及种质改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针对成贝保鲜保活问题,团队开发了以“常温净化、低温暂养、充氧密封、低温保存”为核心的离水保活工艺,将厚壳贻贝的离水保活时间从采收后的3~5天延长至2~3周,且确保最佳品味期延长至离水包装后的1周以上,为鲜活厚壳贻贝在采收后的包装、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维持高品质提供了技术保障,显著扩大了市场辐射范围……这些研究,不仅解决了产业痛点、难点问题,还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操作流程,助力了当地贻贝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
为深化校地合作,近年来,浙海大还与嵊泗探索构建了“三级党建引领+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由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分别对接县委、乡党委、村党支部,通过定期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校地联系协作机制。同时,为增强教师“下海”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学校还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奖励等方面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以保障相关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今年,我校还将与嵊泗共建浙江海洋大学嵊泗研究院,成立浙江海洋大学嵊泗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更好地为当地产业发展赋能。”李凡说。
建强共富生力军
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相应固碳途径的特异性引物,利用引物对固碳微生物的DNA序列进行扩增……当记者见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一学生吴俊男时,他正在实验室内忙着鉴定固碳微生物的固碳途径。
吴俊男是“微三角”团队的成员之一,早在本科阶段,他就申请加入了这一专门针对厚壳贻贝环境适应性及生态影响而组建的科研团队,并多次跟着导师一起深入嵊泗海岛一线开展科研训练,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他身上,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变得具象起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海岛共富,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依托科研团队,引导大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做实产学研协同育人,就是我校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之一。”“微三角”团队负责人何建瑜介绍,每学年初,团队都会面向海科学院全体学生遴选学员,并通过3轮考核确定正式成员,再开展进阶式科研训练。
“我们会将大项目分成一系列小项目,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再让他们上手做小项目。”何建瑜说,“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后,再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并开展创新性研究,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如今,“微三角”团队共有研究生4名、本科生13名,团队成员共获国家奖学金3次、省政府奖学金4次,斩获包括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学科竞赛奖项12项。
目前,浙海大每年赴嵊泗开展科研项目的师生已超过1000人次,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实现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共富的“三赢”局面。严小军表示,下一步,浙海大将继续聚焦嵊泗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与当地在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为嵊泗共同富裕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