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莫让“竞赛功利化” 带偏职业教育


●须谨防“竞赛功利化”对职业教育基础面、基本盘的侵蚀。

□程振伟

职业技能竞赛成绩,逐渐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技能水平和院校声誉的重要标准。“一赛定乾坤”导向下,教育资源向少数参赛选手倾斜,普通学生的实践机会显著减少;教学内容侧重于短期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长期职业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职业教育“让每个人皆有出彩机会”的价值追求不能动摇。当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资源过度向竞赛倾斜”或者说“竞赛功利化”,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

“以赛代教”不可取,“教学资源专属化”更不妥。有调研显示,部分学校将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直接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更有甚者,为备战国家级赛事,一些学校会抽调骨干教师组建封闭集训队,导致普通班级的教学设备、实训资源被大量占用。竞赛资源毕竟有限,做不到覆盖所有学生。当教育教学资源过度向少部分竞赛生倾斜,非竞赛生的受教育权必然会被侵占。为了几棵“苗”,让整块地的“庄稼”得不到很好灌溉,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必会影响学校长远发展。

一旦教学内容沦为“为赛而教”,或能收获一时的竞赛成绩的“丰收”,然而职业教育的育人初心何以守护?比如,一些学校相关专业为了准备自动化控制模块的比赛,教师平常只讲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原有的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等课程只能被压缩。虽说与竞赛相关的教学得到了精准强化,可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被弱化。

可以说,“竞赛功利化”带来的最大伤害,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当企业招聘将“国赛获奖”设为优先条件,当家长群体形成“获奖等于好工作”的认知定式,当“竞赛强校”因马太效应获得越来越多的办学资源,当“教学竞赛化”“职业教育造星化”愈演愈烈,职业教育的普惠性、“面向人人”的育人价值可能被消解。

不可否认,竞赛在职业教育中自有其独特的功能,但须谨防“竞赛功利化”对职业教育基础面、基本盘的侵蚀。因此,要及时打上补丁,并做好均衡设计,让竞赛与日常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比如建立“三维评价”新标准,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纳入院校评估指标,既看竞赛成绩,也需考查学生日常实训表现。比如完善相关机制,让资源精准投放;设置教育公平资金池,对参赛集训的专项经费实行省级统筹;设立竞赛资源开放日,并开发竞赛课程共享普惠模块。唯有构建“赛教融合”新生态,让竞赛与日常教育教学相得益彰,以赛促教,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竞赛真正转化为让更多学生受益的育人红利。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