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最近,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公众担忧。据报道,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在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已接诊近1万人次。
不能简单归因为叛逆
□穆 之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火爆,不得不让我们正视当下不少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这一现实。有人会认为拒绝上学是孩子叛逆的表现。然而,拒绝上学绝非简单的叛逆行为,其背后真相可能是孩子陷入了某种困境或受疾病困扰,也可以看成是孩子向成人发出的求救讯号。
孩子的内心敏感而又脆弱,学习压力导致的自我掌控感缺失、学习效能感降低、自我期待过高、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稻草”。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好奇心,热衷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是什么摧毁了他们上学求知的欲望?“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再一次警醒家长:务必认识到孩子拒绝上学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绝不能简单归因于叛逆、懒惰或任性。
有专家表示,拒学行为可以分为7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表现和严重程度都不相同。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不能急于将其“推”给医院,而是要先耐心倾听他为何拒绝上学:是与学业压力有关,还是与不良家庭关系有关?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干扰了学习,抑或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了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及时干预。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极其复杂,不是说去看了几次门诊,进行了几次说教,或者做了一两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迅速见效。家长可以先试着走近他们,陪他们“走出黑暗”。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孩子的心门是否愿意向家长敞开,或许更为重要。
别用固有标签去定义孩子
□陆玄同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20%~30%的患儿存在拒绝上学问题。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孩子用身体和心灵发出的无声抗议。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分数至上、过度竞争的氛围,让很多孩子常年深陷“习得性无助”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很可能承受不了,对学校心生畏惧,于是通过逃避上学来保全自己。北京儿童医院医生李瑛在接诊中发现,多数拒学儿童的问题根源并非个体缺陷,而是系统性压力传导的结果。如果教育沦为量化指标的竞技场,成长就会常常被分数和排名左右。那些在诊室里蜷缩的躯体、自残的伤痕,不过是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病理化呈现。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待解的多元方程。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和生命能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需要遵循生命节律,静待花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革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这需要家庭放下“病急乱投医”的焦虑,也需要学校突破“标准化生产”的惯性,更需要社会破除“分数至上”的思维定式。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点亮孩子心灯的初心,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与标准。对于学生而言,身体及心理的健康才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基石。当我们不再用固有标签去定义孩子,而是重构孩子成长的坚实支持体系,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抵达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应然之境。
多方合力, 为孩子构建支持网络
□李 平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直面不少家庭的现实困境,专门开设了“拒绝上学门诊”,为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肯去上学的孩子提供了专业的诊疗平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拒绝上学门诊”的设立,填补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空白,推动更多公众转变认知,认识到孩子拒绝上学并非道德问题,而是心理求助信号。
然而,“拒绝上学门诊”背后所反映的教育与社会深层次矛盾,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化解。正如该门诊医生所指出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4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唯有多方合力,通过重塑认知、构建家校社协同支持网络、强化政策保障、推动资源投入等,为孩子铺设多条“心理逃生通道”,方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自由成长。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学业上不对孩子过度施压。与学校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同时,进行时间管理训练和抗压能力培养,帮助孩子养成自我规划能力、提升抗压能力。如孩子的厌学情绪持续存在且家长无法解决,务必尽早寻求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其次,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和社交问题。校园暴力是导致学生拒绝上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要加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进行干预和转介治疗。
最后,相关部门应增加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增设心理咨询及治疗机构,优化“拒绝上学门诊”等的医疗资源分配,确保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加强教育及培训,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同时,提高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减少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