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读懂公众对“黑板”的怀念,才能在板书与屏幕之间坚守教育的大方向,在立德树人的路上处理好工具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邓海建
近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有网友给西安市市长建言,建议学校取消用电子屏上课,回归黑板。这样的呼声,引发了共鸣。无独有偶,另一则与“黑板”相关的新闻爆火: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教师因为板书“火出了圈”,英文、中文、数字、算式、图标、解析……小小粉笔连写八屏,每一笔都工整认真,每一屏都排布清晰。网友纷纷表示,虽然看不懂内容,但是看懂了严谨。
当“八屏板书”成为互联网上的风景,当“回归黑板”成为引发舆情的呼声——看起来,我们似乎怀念的是那个“粉笔声沙沙作响”的时代,似乎是对电子教具与板书能力各自边界的反思,但从本质上来说,公众对“黑板”的怀念恐怕不只是反技术依赖的心理作用。读懂公众对“黑板”的怀念,实则是期待高质量课堂“既要看课件,更要看课效”的回归。
技术伦理对教育范式的影响,是回不去的历史现实。客观地说,电子屏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有益辅助手段。电子屏突破了黑板的静态限制,能够通过动态图像、三维模型、实时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例如,物理课堂中光的折射实验可通过动画模拟光路变化,历史教学可嵌入纪录片片段还原历史场景。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传递更符合数字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也契合教育心理学中“多感官刺激提升学习效能”的规律。再加上教育资源的普惠性重构、教学交互的智能化转型等积极影响,电子屏部分地、渐进式地取代板书,是技术革命与教育需求的深度融合。
不过,从深圳家长对屏幕时长的焦虑到杭州某小学“素课日”的实践,公众对电子屏的质疑,折射的恰恰是技术进步与教育协同的深层碰撞。有调查显示,53.4%的网民支持电子屏与黑板结合使用,30.9%的网民则主张全面回归传统。这种分歧背后是多重社会情绪的叠加,比如对儿童健康的担心、对技术异化的警惕等。说得更直白一些,公众担心的是电子屏让人性化的课堂变得电子味过重。也正是基于这个合情合理的诉求,教育部等多部门曾明确提出“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老师的板书若行云流水,一笔一画间皆是文脉悠长与山河壮阔。”这并不是我们对“手工时代”的执念,而是对个性化板书中洋溢的人性化与人情味的珍视。就像哈工大“八屏板书”的爆火,让我们见识了在这所以理工科闻名的强校,有许多教授坚持用板书教学,让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活”起来:一笔一画、方寸之间,于细节处践行着学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
从口传心授到板书教育,再从黑板粉笔到电子屏幕——时代的进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发展也让人无须执着于传统的教具。事实上,电子屏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更应在重构“屏板融合”新范式的路上去思考以生为本的新答案。比如,不少学校探索的“动态板书”模式,即黑板呈现知识框架,电子屏展示动态模型。如此,既保留了思维可视化优势,又发挥了技术交互特性。当下,只有真正读懂公众对“黑板”的怀念,才能在板书与屏幕之间坚守教育的大方向,在立德树人的路上处理好工具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毕竟,工具的价值在于服务教育本质,而非颠覆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