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高质量就业教育的守正创新路径研究


●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云贵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关键力量,其成效直接体现在高质量就业上。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正稳步提升,为上亿高素质劳动者走上技术岗位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闭环不完整的问题;二是就业课程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融而不合、融而不实”的现象;三是就业机制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业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业教育唯有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新时代发展。守正确保就业教育根基稳固,创新则为其注入活力与动力。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把稳航舵,实现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守正是高质量就业教育的根本保障

高质量就业教育的守正,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产业、依法就业。

(一)坚持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是就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校企须合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就业、立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就业教育要通过始业教育前期发力,邀请劳模进课堂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其次,就业教育应通过专业教育在中期积蓄动力,推进产教协同,强化就业课程、师资、设备及实训场景等职业化建设,引导学生争做能工巧匠,实现青春梦想。最后,就业教育须加强泛社会化教育,在后期形成合力,防范不良思潮诱惑,勉励学生到产业最需要的岗位实现价值,通过实习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茁壮成长。

(二)坚持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应将产业元素渗透到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型劳动者。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现象的唯一途径,校企须聚焦新型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体系,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以产业为主导共同开设专业课,围绕职业道德品质、专业技能与知识、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次,以行业为主导共同开设公共课,围绕求职技巧、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职业动态等培养学生的就业基础竞争力。最后,以企业为主导共同开设选修课,推动“校企育训一体化+创新创业虚拟化”,强化就业指导与培训实训,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二、创新是高质量就业教育的驱动力

高质量就业教育的创新,核心在于深化供给侧改革,打通政企行家校等主体之间的堵点卡点,构建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型就业教育体系,以破解就业难题。

(一)管理求变

职业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提供一站式无障碍服务,形成协调联动的高水平就业服务体系。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求变,立足市场,消除产学研培创之间的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技能不匹配、就业发展不畅通等瓶颈,基于利益共享建设市域产教共同体,推动多元主体融通。职业院校应通过与工业园区共建产教就业共同体,与头部企业合作建立预约就业型产业学院,与新兴行业建设育培赛创一体化创业基地,多维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技术应变

职业教育应以效益为导向,驱动就业元素精准匹配,构建数字赋能的高效率就业教育平台。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变革:

首先,应用数字技术构建产业人才图谱,推动人才标准与培养标准精准对接。应由产业主导、院校主动,全方位采集传统行业、新兴行业、未来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数据,聚焦新型生产资料岗位的综合素养要求。职业院校应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人才标准画像,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动指南;建立新型劳动者的岗位技能模型,为育训一体化提供职业标杆;建立就业实时动态监测平台及毕业生就业发展数据库,为专业设置、评估、预警与调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模拟职场,推动职场环境与育人环境精准对接。职业院校应依托行业大数据模型,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模拟职场”,为学生提供就业仿真环境实训;采集学生的职业期望、兴趣爱好、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择业倾向等数据,形成个性化模型,为其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