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评价改革的一项有力实践。

□宁波市海曙区储能学校 吴凌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与相关意见,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其最终目标在于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引领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意义与育人价值,积极探索各种教学实践路径。

一、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一)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与需求,从而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评价与学习的协同效力,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新课标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朝着推动综合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指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有效实现综合学习与实践育人融合发展。

(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理念要求教师有效地延展教学课程,为学生构建起更开放、包容的课程教学体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上延展至课前、课后,学习空间由课堂延展至家庭、社会,推动实现学习的无界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更宽广的领域与更多元的资源。

二、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研究与把握教材内容,围绕教材精髓与要点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紧密围绕教材开展。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教材的更新变化,及时围绕新教材调整教学方案与计划。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存在部分学生认知观念还未调整过来的情况,无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做好小初衔接教育,结合学生需求、教学方案及趣味化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二)树立学科大观念与全局意识,创设教学情境

要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应树立学科大观念与全局意识,从整体出发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理念和知识体系,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科的整体结构。创设教学情境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而教学评一体化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以更趣味化、通俗化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以《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购物、乘车等场景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规则与秩序,从而把握课程重点。

(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进一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需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非量化因素进行判定,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定量评价则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量化指标,清晰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