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池沙洲
“在现今这个飞速发展且不可预知的社会中,我们会发现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经典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同时,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天天清、周周清的学习方式,其效果也越来越低。于是,我们更关心活态性的、情境化的、可迁移的知识,更愿意进行非正式的、低结构甚至是无结构的学习活动。”在近日举办的一场“高质量每一日”教育生态重构研讨活动中,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林莉如是说。
已提供的和没提供的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间,在午后暖阳普照的几个草丘和缓坡之间,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幼儿园的幼儿们聚集在十几处场地,戴着安全帽、厨师头巾或花冠,为他们各自的小小“事业”而奋斗:有可能是在挖一道水渠,有可能是在烤一块蛋糕,有可能是在涂抹一面砖墙,也有可能正在完成一件大人无法想象、觉得莫名其妙,从正常眼光来看也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事。
在这些游戏活动的背后,是从幼儿视角几近于无限的资源支持:“一城三区十六场”的空间支持、“碎片时间灵动化”的时间支持,“32间儿童材料仓库、40余辆儿童材料运载车、100余套儿童游戏材料包”的物资支持,以及在“倾听最小的声音”理念、“儿童主动参与备课”机制下教师的智慧支持。
教科室主任陈迪萍为我们分享了一则可爱的案例。
其实,该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虽然充足,但是并不包括一些高度人工化的成熟产品。就在前不久,几个幼儿在材料堆中发现了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于是他们想打乒乓球了,却苦于没有场地——乒乓球桌和乒乓球网。他们就商量着自己建一个。
教得了的和教不了的
球桌材料相对容易搞定,找几块木块搭上一张木板就行了。幼儿们没料到的是:球网成了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
起初,盘旋于脑海中的是“障碍”的概念,幼儿们尝试了用木板、泡沫垫、泡沫砖等材料来代替球网,但它们不是太高,就是太厚,或者太软,很影响游戏体验。
他们觉得网还是需要的,又用勾线笔、扭扭棒、麻绳等材料随意拼凑了一张,结果玩的时候乒乓球经常卡在当中。
最终,在“网是什么”“球网是什么样子的”“球网是怎么做成的”一系列的追问下,以及教师不失时机的从旁协助和引导下,一场新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正式开启。
幼儿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编织的原理,从最基础的十字编开始,用纸条练习“挑一压一”积累经验;纸条易碎而改用麻绳,但由于麻绳颜色一样,不同功能的线(如经线和纬线)容易弄混,又改用五颜六色的毛线……
打结更是一门学问。同一个结,线从正面还是反面穿过来、打活结还是死结、位置打高还是打低、打一下还是两下,效果完全不一样。幼儿们还发现,当双手编下一个结的时候,前面编好的结会自动松开。于是,他们就发明了用小夹子固定的方法。
球网终于编好了,幼儿们找来立杆将它缠在上面,现在可以自由地打乒乓球了。但整个过程不是打个乒乓球这么简单,也不是编个绳网这么简单。“很多东西书上查不到,教师也教不了,全靠幼儿们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得来。”陈迪萍说。
已改变的和待改变的
“我们要改变的是传统的执行既定备课计划的工作逻辑,寻求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以游戏精神为内核,师幼共生的生活、游戏和运动,即有意义且高质量的每一日。”园长朱洁蓉引出了本次活动的议题。
在专家论证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诚指出:“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从传统制造型人才向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类似于今年年初‘深度求索’大模型引发的技术革命。”
“为了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场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专业封闭转向学科融合,以及从应试导向转向创新引领。”
除了江南幼儿园贡献的教育范式,主持人、浙江省特级教师郑巍巍分享了她耕耘多年并已申报省级课题的“未来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这是一个致力于破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以低成本盘活学校周边非遗资源,以新科技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并以唤醒乡村、基于本土、反哺家乡、面向未来为最终诉求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项目。
其他展示的项目有: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小学以种植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信力、合作力、责任力、创造力等;杭州市临平区启文小学开发数十门课程、多个主题节日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并以3个教学楼顶种植的100多株桃树吸引大家去参观花海;杭州市萧山区新街第三小学不以随迁子女数量居多而犯难,从中开发出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课程,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大桥中心小学紧贴农村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的痛点,打造了“十大阅读空间”和“三大阅读行动”;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仿效“贵州村超”,办起了“白鹤校超”,以校园足球运动带动学生身体素质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建民指出:“看得出这几所学校都在做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学校教育范式的转型和深度变革。虽然校长们的分享中没怎么谈到学习,但是他们开展的每一项行动实际上都围绕着学习这个关键词。”
李建民赞同毕诚的观点:“由于技术的更迭和社会形态的变化,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当代教育的核心使命已突破传统的知识传递范畴。单纯地依赖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只有以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保证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