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总校长 罗才军
202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学教方式变革,但很难突破。最近几年,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全面推进任务型课堂,意在让“课改”从“改课”开始,实现立足课程素养的学习设计与再造,真正把理念和期待化作课堂上实然的风景。实践证明,任务型课堂是立足课程素养的学习跃迁和系统升级,体现了从课堂知识育分向课程全面育人的转向。
一、任务型课堂的定义
所谓“任务”,是承载学科内容即知识、思维、实践、素养和统筹学科学习活动的学习。通俗地讲,就是课堂上师生要做的事情和要达到的要求。任务在课堂上一般表述为问题、项目、活动、挑战等。
任务型课堂是基于课程素养,以任务的实施、统筹和评价为核心,驱动学生情境化、综合化、实践化地学习,最终朝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课堂。
其基本特点为:一定反映学科内容、核心知识,是基于学生学习力的学科训练。任务的背后是学科目标,任务是由目标也即素养的显性表现驱动的。因此,任务必须经历把知识放到综合实践的情境中加以运用的过程。落实核心素养的任务通常是综合的、复杂的、协同的,甚至是需要多种解决方案的。任务的设计、引领和统筹品质,是开展教学活动和实施评估的重要保障。
二、任务型课堂的关键要义
任务型课堂的关键要义在于课堂任务的改造。我们之前的课堂不是没有任务,而是大都指向学科知识本位,相对静态化、片面化、碎片化和书本化。任务型课堂是立足课程素养的学习设计,致力于越过惯性的教学流程和简单的知识点集结,且更加关注知识、能力的统筹,关注所属单元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素养,使任务设计变得动态化、系统化、结构化和实践化。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相对完整和丰富的学习经历,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实践经验,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任务改造就是着力于课程素养本位的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我们将任务改造的核心方向确定为:以任务激活学习内驱力,以合作探究推动学习进程,以迁移应用实现任务,以情境助推学习的外显。改造的路径也基本以“重视知识的应用价值、重构任务的关联生态、延展学生的个体经验、用好教材的实践模块”为纲要。
如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一课,课标确定的学习重点是“复述故事,比较官员们和曹冲的称象方法孰优孰劣”,我们则改造为:称象方法再优化,用“先……再……然后……最后……”的方式说一说。又如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一课,以往的学习设计聚焦角的知识、量角器的使用,以及生活中的角的运用。我们则将之改造为“我的量角器我做主”:思考如何制作一个更优的量角器,要求写出方案,并做出量角器。课堂现场也证明,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更有热情。他们不仅设计出了更优化的量角器,也解决了真实问题。
三、任务型课堂的核心要素与实施样态
任务型课堂的设计着力聚焦五大要素,让课标的核心理念扎实落地。教师基于素养本位进行学习的重新设计与改造,力图全面、全程、全心地用任务驱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沉淀核心素养。
五大要素中,一是情境。总览教学内容,了解教材情境,综合创设逼近生活的,既能迁移于实际,也能实现知识结构化应用的学习情境。二是目标。以学情为基础,分析整合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建立学习概念系统,并从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学习素养3个维度设定学习目标。三是任务。基于时间长度、内容难度及目标深度,对任务定量,再基于学习内涵对任务定性,基于任务重构学习内容,调整学习序列。四是评价。根据目标预设成果,来匹配贯穿全程的评价。设计的评价系统兼顾评价的主体、时机、维度、目的和工具,实现多元评价。五是支架。充分规划学习过程,精准匹配适切支架,使学习高效畅通。
任务型课堂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单一任务课堂。整堂课只包含1个任务,任务在1课时内结束。它适用于单课内容较简单且不适合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或无法完成大型任务的低段学生。二是任务群课堂。它适用于内容相对复杂的单元教学中,往往由若干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性子任务构成。一般一个单元会有4~6个的子任务构成,任务与任务之间或是递进或是平行的关系。
在任务实施中,我们使任务的设计与改造契合学生的学习进程,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一般来说,任务嵌入课堂驱动学习,往往表现为以下3种样态:
一是导入式。课堂起始就直接导入任务情境,展开学习。学生通过任务了解学习内容,通过情境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评价明确自己的能力水平,为后续学习过渡。
二是嵌入式。任务于中途嵌入课堂,主要用于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或赋能创造。学生将任务与前置学习建立链接,分析内在联系,进而将新旧知识结构化,通过应用或创造完成任务并进行展示汇报,获得综合评价。
三是贯穿式。课堂即一个结构化的大任务,学习即完成由大任务分解出的互相关联的子任务,任务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任务先导阶段明确并规划任务,在实施阶段依循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建构知识系统,逐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在展示评估阶段进行成果的展评和优化,最终复盘反思,沉淀素养。
以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选编课文均为介绍世界各地异域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语交际为“我是小小讲解员”,单元习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整体逻辑严密,语文要素学、思、用一以贯之。因此,根据单元整体情境,教师设计了一个贯穿式的结构化大任务:制作视频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举办主题展览。以任务群“确定介绍项目、设计展陈方案、学习介绍方式(精读课文,梳理介绍方法)、搜集介绍内容(视频、图片等)、进行脚本创作、制作介绍视频、举办世遗展览”重构单元学习,以“低于标准、符合标准、超越标准”,从“资料搜集、文本内容、文本顺序、文本语言、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三阶六维对脚本和视频进行评价,并辅以“展陈方案、学习单、脚本样例、视频样例”等系列支架助力学生学习。
四、任务型课堂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任务型课堂科学实施,我们着力学校教学生态重构,立体、系统、集成地推动“改课”。我们要求课堂重塑,所有学科一堂课一般包含3个任务,即学的任务、思的任务、用的任务。我们推动教师转型,让教师努力成为学习设计师、场景重构师、思维脚手架的搭建者、情绪劳动者、社会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我们催发教案变脸,设计全新教案纸,主要模块为目标、情境、任务、支架、评价五大要素,备课的核心是任务改造与学习进程中五大要素的结构化统筹。我们还嵌入教研支持,坚持教研为课堂服务,聚焦课堂重塑、学习改造、教师转型来开展,要让教师讲得出任务设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