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邵焕荣
上午9:10,走进杭州市学军小学,跃入视线的课间景象令记者眼前一亮。操场上,有学生在草坪上运动、打滚;花坛边,几名学生正细致地观察着初春绽放的小花;四楼走廊,高年级学生则通过远眺减缓眼疲劳……自主掌握课间的学生,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课间的定位应立足于休息,而不是统一的锻炼或游戏。当把课间的掌控权还给学生,教师再加以引导,课间就能自成为一个‘德育场’,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在校长张军林眼里,这才是课间应有的风景。
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学军小学就探索实施了课间15分钟。一开始,学校在如何让学生玩起来上费了不少功夫,也曾组织征集过游戏等。但很快,张军林便意识到,属于学生的课间根本不需要教师教他们怎么玩,只要把课间全权交给学生,他们自己就能创造出多样化的课间玩法,社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也能同步得到锻炼。
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自主掌握课间的背后,是学校深思熟虑的制度设计。为了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拥有课间,该校专门安排行政教师在课间巡逻,并将拖堂纳入学校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同时,还积极鼓励下一堂没有课的教师在课间与学生互动,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还探索将德育元素尽可能地融入课间,不断做实‘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我是美丽雏燕’德育品牌。”德育主任陈莺说。
在学军小学,每名学生在学年初都能领到一本“美丽雏燕存折”,可通过日常的优良表现集得奖章并兑换奖励,课间正是学生获得奖章的大好时机。陈莺注意到,校园里处处是学生争做“美丽雏燕”的身影,他们会主动把失物招领处的衣服叠放整齐,会及时捡起球场上遗落的足球,“争做好人好事的意识,正在通过课间这个‘德育场’深植于学生心底”。
无独有偶,遂昌县实验小学也倡导学生自主选择课间活动方式。校长鲍宗武告诉记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课间能成为学生锻炼时间管理能力的绝佳平台。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班队课、心理健康课了解学生的课间规划,并鼓励教师在学生实行一段时间后及时跟进、调整。
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小学部则在校园里新添置了一个孵化器,里边孵化着100多枚鸡蛋。“孵化器的设置,既能让学生在课间感悟生命的诞生,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小学部副校长王蓉说,现如今,即便由学生自主安排,孵化器仍然是学生在课间的热门打卡点。
“学生更擅长规划时间了。”“学生间聊天的时间多了,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一个多学期实践下来,张军林从班主任口中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正向反馈。在属于自己的课间,许多学生也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学军小学六年级学生贺今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都有规划课间的习惯,现在可供规划的时间多了,在时间安排上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了。学校另一名学生姜景初则喜于新技能的习得,“课间延长了,我不仅交上了许多新朋友,还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下军棋”。
对此,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休闲学专业教授刘慧梅认为,课间多5分钟看似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是一个细微的撬动,但带来的改变将是深远的。学生在相对更充裕的课间,不仅能更从容地解决喝水、如厕问题,还可以去探索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中获得成长。“从学校层面来讲,探索过程中要保障学生自主课间的安全,更要发挥课间的育人功能,打造学生自然生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