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严肃的内容形象化、专业的领域日常化、深刻的主题生动化,如此一来,安全教育就更能引发青少年群体的共鸣。
□谢伟锋
近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安全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演讲、主题班团队会、应急疏散演练、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强化沉浸式、体验式教育。
安全,一头连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一头系着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带来的必然是血与泪交织的惨痛教训,成为一个家庭难以承受之重。守护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始终是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如何上好安全教育这堂生命必修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关乎安全教育的场景,大多和“惨状”“悲痛”“悔恨”等词有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安全教育绝非单向的概念灌输,他们更期待一种“学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学习方式。
所谓“安全教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不仅要有“心”,更要有“新”方法。有效开展安全教育少不了从“知”到“行”的延伸。和安全有关的内容,大多和“严肃”“专业”“深刻”等关键词挂钩,但不妨把严肃的内容形象化、专业的领域日常化、深刻的主题生动化,如此一来,安全教育就更能引发青少年群体的共鸣,从而达成预期目标。
在今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各地提供了很多寓教于乐的鲜活范例。根据通知要求,“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性”被重点提及,这契合学校安全教育力求达成教有实效、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之目标。在北京、济南等地,铁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走进校园,围绕防电诈、防霸凌、乘车出行安全等内容,现场上法治教育课,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浙江平湖,交警、供电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中小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不同场景如何安全过马路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火防触电;在广西贵港,民警走进校园,围绕校园欺凌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开展法治宣讲……全国多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创新的形式强化青少年安全防护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屏障。
安全教育要收获什么样的效果?让青少年拥有应对突发状况临危不乱的能力无疑是关键。这种能力的养成,某种程度上需要靠“肌肉记忆”。今年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AI+”安全教育,让中小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增加体验感。从知识灌输到身临其境,从沉浸体验到技能养成,安全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而如何把“人人讲安全、个个能理解”落实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