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高二女生葛书菡因为心疼妈妈雨天骑电瓶车身着雨衣多有不便,巧妙地将头盔与雨披融为一体,打造出一款“遮雨神器”,并获国家专利认证,近日冲上热搜。她将母爱与创新完美结合,成功解决了雨天骑行难题,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生活是青少年创新的源泉
□陆玄同
近日,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高二女生葛书菡发明的“遮雨神器”火了。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现了青少年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无限潜力。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要善于观察,处处皆可为创新的试验田,青少年身处其中,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青少年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生活里的点滴小事都可能成为他们创新的灵感触发点。校园周边交通的拥堵、学习用品使用的不便等,这些平常的现象,在他们看来或许就蕴含着改进和创造的机会。
学校的教育引导,在激发青少年创新潜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就如同肥沃的土壤,为青少年的创新种子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对青少年创新潜力的挖掘可谓意义深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青少年是未来的主力军,他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以更加积极和智慧的方式去应对。
当然,要让青少年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社会要提供更多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家庭日常启蒙、学校教育奠基、社会资源赋能的立体化协作,形成“好奇引导—能力培养—成果孵化”的创新链条。
科创源于生活,科创服务生活。深圳几名初三学生设计“防臭速干校服”,相关部门为此修订深圳校服面料标准;来自上海的吴增阳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搞发明创造,短短七八年间接连诞生了“汽车用路面颠簸提醒警示系统”“口罩雾化消毒盒”等多个“小发明”……青少年展现出的创新潜力令人欣喜。我们应多方携手,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创新的种子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开花。
愿涌现更多“葛书菡”
□关育兵
一所学校出现一个“小发明家”,或许可归功于个体天赋;可要是有众多学生都手握专利,那背后必定有适宜创新的土壤。
葛书菡所在的学校就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学校特别开设了创意与发明课程。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引导大家从生活细微处着眼,针对那些常被忽视的小问题,构思解决办法,设计实用“小神器”。葛书菡的发明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指导教师看到她的设计后,十分惊喜,师生携手简化结构、优化造型,把平面设计变成了立体实物,最终收获了国家专利证书。
过去,家长和学校过于聚焦学生的学业成绩。近年来,中小学生减负取得了诸多成效,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社会仍存在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一些家长和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创新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担忧其影响升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氛围的营造,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也被抑制,身心健康同样受到了影响。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对个人而言,是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关键;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推动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源泉;对人类文明进程而言,是其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培养创新人才要趁早,要从学生抓起。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既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核心素养。
更多学校不妨将发明、创新元素融入课程与课堂,通过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实践,成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让创新火花点燃课堂、绽放校园,从而涌现出更多的“葛书菡”。
“小发明”折射创新教育“大成果”
□李 平
杭城高二女生葛书菡的“小发明”获专利,折射出学校推行创新教育的“大成果”:从她的灵感来源到“遮雨神器”的最终落地,背后离不开学校创意与发明课的课程设计智慧,以及学校“不唯分数”“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教育评价机制的革新。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频繁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的建议”的答复中也明确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从发展素质教育、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需的科学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成长夯实基础”。
推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育人目标等方面都有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价值追求。实践表明,创新教育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部分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实践中形成了示范效应,带动了课堂改革。广大中小学推行创新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要看到,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长久以来,人们习惯认为创新是仅属于部分人的专利,不少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视为常规教学之外的“附属品”。葛书菡的“小发明”引发的这场热议,再一次揭示了社会对“创新”的深层误解,也引发了人们对创新教育的再思考:人人都有创新的天然禀赋,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自信,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放到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