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要从“放”迈进“放好”,仅依靠教育部门的“独奏”显然不行,必须依靠多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合奏”方能实现。
□李 强
这个春天,“春假”成了热词。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地区和高校发布通知,今年将实施春秋假制度。这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回应。该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设置春秋假的意义既体现在经济层面的刺激经济、提振消费,又体现在教育层面的教育减负、素质拓展,还体现在家庭层面的亲子陪伴、助力成长,属于一举多得。毕竟,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和书本,也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大自然。
春秋假到底怎么放?已有多地作出探索,比如杭州今年就全面推进托管服务,春假期间无人照看的学生可以由学校免费托管,而托管服务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还会组织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外得到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一些现实情况来看,放假并不意味着“真的放了”,更谈不上“放好”。从公众期待来看,春秋假要“放”更要“放好”,也就是说要真正释放此假期的价值意义。而春秋假要从“放”迈进“放好”,仅依靠教育部门的“独奏”显然不行,必须依靠多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合奏”方能实现。
“放好”春秋假,需要面临重重现实考题。一是时间上“何以匹配”。孩子的春秋假需要家长的弹性假期来兜底,否则陪伴就会落空,“孩子放假、家长无假”的问题凸显,家长可能会流露出“不放也罢”的情绪。二是兴趣上“何以激发”。春秋假需要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否则放假了也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学生对春秋假的期待值也必然会降低。三是安全上“何以保障”。假期出游涉及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吃、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都要强化安全性保障。
如何合理分配假期时间,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能尽量与家长休假同步,解决不少家庭的实际困难;怎样融入教育实践,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春秋假在通往“放好”的路上,还有很多问题待解。春秋假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教育系统的一己之力,更考验着多方的智慧。
我们喜见放春秋假,更乐见“放好”,希望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既能缓解家长后顾之忧,又能释放消费潜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教育目标的双赢,让春秋假成为提振消费、滋养亲情、助力成长的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