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作为现代海洋城市,舟山该如何在教育强省建设中彰显海岛担当?近日,记者采访了舟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海波。他表示,舟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供给、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竞相发展、各类教育整体提升、全市教育高质量系统推进的发展新格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舟山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在教育强省建设中,舟山如何定位,又将如何部署下一步工作?
陈海波:舟山正按照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部署,研制舟山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推进。
概括而言,就是构建“115”的工作体系。第一个“1”是锚定“一个目标”,即保持市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教育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满足群众对“品学舟山”的美好期盼。第二个“1”是狠抓“一条主线”,即强力推进市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改革,系统撬动全市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生动展现舟山在全省构建优质普惠、可及便捷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5”是聚力“五大行动”,即聚力实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行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行动、教育家精神引领海岛强师行动和教育综合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同时,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加速把教育强省建设的“规划图”变成海岛教育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
记者:会议强调,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取得新进展。在这方面,舟山有哪些重点举措?
陈海波:取得立德树人新进展,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人而异。舟山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行动,重点抓好“三个品牌”“三个新”。
一是焕发“真理的味道在千岛”思政新活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师资、教研、实践“四个一体化”,用好《黄以周》等地方思政教材,提升红绿蓝“三色”思政、大岛帮小岛“岛链”思政、课堂内外“融合”思政的育人成效,让思政课更有时代味、千岛味。
二是完善“海岛娃美好成长”“五育”新模式。深化“正面管教”全域实践和“学生成长导师3.0”区域德育品牌建设,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计划,积极打造区域体育特色品牌及体艺“一校多品”,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探索工程启蒙教育,开展“我在海边读书”行动,着力增强“五育”合力,让每个海岛学生都能向阳而生、全面发展、美好成长。
三是营造“青春·融守护”育人新生态。深化“润泽心灵”行动,持续完善多部门参与、家校医联动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精准帮扶和干预处置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突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校(园)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制度,不断凝聚家校合力。
记者:作为海岛城市,舟山如何做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这篇文章?
陈海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优质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自去年以来,舟山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设区市,先行先试,探路破题,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市管县用”教师编制管理机制两大经验成为全省示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提升,写好改革续篇。
一是集优供给。适应人口变化,优化“1+4+N”全市教育设施布局,集中力量在本岛扩容增位、加大供给,在岱山、嵊泗、六横、衢山四大岛适时整合、集中优供,在小岛渔农村科学评估、有序撤并,持续巩固全市98%以上的学前幼儿、99%以上的小学生、100%的初高中生在“1+4”大岛接受教育。
二是提高质量。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两县”全覆盖,提高省一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深化“跨市”协作、“岛城”共建和“同岛”融合教共体建设,优化初中提质强校路径,深化普高省、市域结对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县域内高中学校录取新模式,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保障。落实“统一基准、鼓励增量”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深化“市管县用”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开展“清凉学习”“幸福午休”等行动,不断提升校园餐安全健康营养满意度。
记者: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上,舟山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陈海波:在迈向教育强市的道路上,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近年来,舟山积极破解海岛师资难题,创新实施银龄讲学支援计划、海岛教师交流积分制、优秀毕业生到岗补助、“市管县用”编制管理等系列举措,还积极向上争取“三个定向”政策倾斜,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引领海岛强师行动。
一是拓渠道,筑根基。加强与重点高校联系合作,建立优秀毕业生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名特优校长教师和竞赛教练柔性引才新路径及分类设岗招引模式,提高定向生委培和银龄教师招引质量。
二是强培育,提师能。重塑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和人才遴选办法,以“三名两坛三新”梯队培养为核心,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成长培养计划,着力培育一支专家型校(园)长队伍,以及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优管理,激活力。深化“市管县用”教师编制和人员统筹优化改革,加强动态调整和统筹保障,压茬推进超编准配备人员压减工作,提高编制和人员使用效益。完善教师保障政策,落实待遇向一线教师、班主任、渔农村教师等关键岗位倾斜,常态规范“进校园”活动,重视教师身心健康,营造尊师重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