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桐青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四年级学生张菁格和二年级学生黄冠宇是一对“戏精姐弟”。在看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两人萌生了当一回主角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哪吒,想自己做导演、当编剧,演一演哪吒。”姐姐张菁格提议。“姐姐让我本色出演哪吒。”弟弟黄冠宇也一脸兴奋。在父母的帮助下,姐弟二人在家改编拍摄的家庭版《哪吒》出炉,开学后经学校官微推荐火爆校园。
“姐弟俩的作品为第二季校园微电影拍摄活动开了好头。”校长徐俊对此颇为惊喜,上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第一季校园微电影拍摄活动,由教师编写剧本并拍摄,近一半的学生参演,形成作品14部。这些微电影在春节期间陆续在校内外多个平台上线,反响不错。本学期,学校正有意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第二季微电影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没想到,好作品这么快就出现了。
徐俊有着多年的校长经历,也换过几所学校。在他看来,基础教育阶段校园美育的缺失是普遍现象,学生在校园里发现不了美,更感受不到美,本应美好的校园生活因此索然无味。“学校要搭建各种传播美的平台,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发现和感受甚至创造美,在提高审美素养的同时,享受人生中最幸福的校园时光。”
美育童心 艺启成长
记者发现,在第一季微电影中,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纷纷被记录下来。《水花·彩虹·欢笑声》展现了校园劳动之美,男孩们来回奔跑提水拖地,女孩们在教室里擦拭讲台桌面,充满了活力;《小小舞台剧,大大梦想家》呈现学生演出时的风姿,他们共同创作课本剧,在舞台上尽情“飙戏”;《私人定制》则记录了师生间、亲子间的温馨时刻,有亲子运动会上家长和孩子齐心协力地奔跑,也有课间休息时教师在学生身边关切地照看……
丰富的美育载体不止微电影一种。据了解,每年“六一”儿童节前的整整一个月,学校都会红红火火地举办校园艺术节。从班级的海选,到年级的比赛,再到学校的展演,内容既有朗诵、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也有独唱、小组唱、大合唱、音乐剧等声乐类节目,还有钢琴、古筝、架子鼓、小提琴、萨克斯等器乐类节目,以及街舞、武术、舞狮、舞龙等舞蹈武术类节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各种艺术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金话筒”大赛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口才、分享美好的舞台。“失去了自我?不!”二年级学生姚安斌正沉浸在演讲中,他一边说着台词,一边做着沮丧的动作。“这个学生以前很内向,现在在台上敢于表演,自信多了。”学校德育主任王盛说。姚安斌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尝试演讲,多次训练后他感受到了演讲的乐趣。现在,每次阅读课他都要抢着朗诵,回到家也要在父母面前表演一段。在他看来,美就是要展现自己的特长,在表演中绽放出自信光芒。
以美修己 传美育人
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也需要教师搭建桥梁来传递。“教师自己要树立美育理念,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徐俊表示,为培育教师们的美育素养,学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每个学年开始之初,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去中国传媒大学参加集中培训。2024年暑期,中国传媒大学为教师们专门开设了新闻采编、教育戏剧、微电影拍摄等课程,由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等王牌专业的导师授课。9天时间里,教师们模拟师生交流、特殊学生转化、家校沟通等教育事件,实战操练了采访者、摄影摄像记者等多个角色的技能,将教师眼中的教育故事和感受以文字、视频等方式记录分享。与新闻采编播同步的是教育戏剧和微电影的拍摄,教师们根据新闻采编播的要素,在导师团的指导下,创编心理剧,排出舞台剧,拍成微电影。
班主任王玲玲在校园心理剧《滔滔的画》中客串了一回校长。“没想到,平时这么文静优雅的席鑫妍,和我演对手戏的时候,把一个‘混世小魔王’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王玲玲坦言,平时带学生表演,没有真正激发出他们的表演潜能和天赋,都是课本式和朗读式的表演;培训过后才知道,要转变自己对艺术和美的认知,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
校园如画 美育无声
走进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美好,从此起步”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走道两边的花坛里种着盛开的白梅,树下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宣传标语。教学楼里,学校单独开辟空间,搭建起新闻会客厅,模拟融媒体演播室,配备绿幕、摄像机、采访台,供学生录制新闻节目、开展辩论与访谈实践,墙上挂满了学生采访时的风采照,记录着校园的美好画面。“25年后的我”未来主题沉浸空间里设置了“时空信箱”与AR虚拟形象生成器,学生们可书写未来愿景并生成虚拟形象互动,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绘画形式留存在信箱里。
活动广场上,“传美映迹”多媒体艺术长廊结合LED屏与实物展柜,动态展示学生绘画、摄影、短视频等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自己眼中的美;书美广场的架子上摆满了毛笔,地上印着字帖,课间学生们纷纷拿起毛笔,在地上恣意挥毫,感受着传统艺术之美;“神兽园”摆放着学生共创的IP形象雕塑,结合AR技术实现与“神兽”的互动,里面还住着小白兔和山羊,课间学生们会来和小动物互动,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徐俊表示,学校以“传播美、发现美、创造美”为核心,融合媒介素养培养与“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为学生打造了沉浸式“成长博物馆”。学校通过空间叙事、互动体验与艺术表达,将校园转化为学生成长轨迹的动态展示平台,建成具有高度互动性的育人空间“传美十景”,串联起校园美育空间,形成“可看、可感、可参与”的立体教育场景。